过淮

积雨虽收霁,清淮更渺茫。

地形真水府,波面似钱塘。

云日侵衣淡,天风入袖凉。

轻舆过南岸,转觉近家乡。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尽管连绵的雨已经停歇,清澈的淮河水面更加辽阔无边。
这里的地形如同水府,波光粼粼仿佛钱塘江的景象。
云朵和阳光映照在身上,光线柔和,微风吹过袖口带来丝丝凉意。
乘坐着轻便的车驾驶过南岸,我忽然觉得离家乡越来越近了。

注释

积雨:连绵的雨。
霁:雨后放晴。
清淮:清澈的淮河。
渺茫:辽阔无边。
真:如同。
水府:水中的宫殿,形容地势低洼像水底一样。
似:仿佛。
钱塘:古代中国著名的河流,以宽阔的水面著称。
侵衣:映照在身上。
淡:光线柔和。
天风:自然的风。
凉:凉爽。
轻舆:轻便的车。
南岸:河流的南边。
转觉:忽然感到。
近家乡:接近家乡。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首句“积雨虽收霁,清淮更渺茫”中,“积雨”指连续的雨水,“收霁”则是雨后的晴朗天气,而“清淮”指的是淮河的清澈水流,“渺茫”形容水面宽广而迷离,给人一种遥远和深邃的感觉。这里诗人通过对比,突出了淮河在雨后的宁静与辽阔。

接着“地形真水府,波面似钱塘”一句中,“地形真水府”强调了当地的地理特征,是个汇聚水流之处,而“波面似钱塘”则是将淮河的波光比作钱塘江(今浙江杭州西湖内)著名的涟漪,显示出诗人对南北两地风光的熟悉和深刻的观察。

第三句“云日侵衣淡,天风入袖凉”描绘了秋季的气候特点,“云日侵衣淡”形容薄云覆盖,阳光透过云层照在身上,使得衣服上隐约可见一丝温暖,而“天风入袖凉”则写出了微风穿过衣袖带来的清凉感觉。这里通过对气候的细致感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亲切感。

最后,“轻舆过南岸,转觉近家乡”一句中,“轻舆”是指轻便的小车,而“过南岸”则是在说经过河流的南岸。这里“转觉近家乡”表达了诗人在经过这片熟悉景色时,内心对家乡的思念愈发强烈。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气候变化的细腻描写,传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情,以及旅途中对于家的思念。

收录诗词(631)

孔武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孔文仲弟。仁宗嘉祐八年进士。哲宗元祐初,历秘书省正字、集贤校理、国子司业。四年,为著作郎,论科举之弊,诋王安石《三经新义》,请复诗赋取士,又欲罢大义而益以诸经策。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八年,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坐元祐党夺职,居池州卒。与兄孔文仲、弟孔平仲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有《诗书论语说》、《金华讲义》、《芍药谱》、《内外制》、《杂文》、《宗伯集》(编入《清江三孔集》)

  • 字:常父
  • 籍贯:宋临江新淦
  • 生卒年:1041—1097

相关古诗词

余尝谓北人不知江湖如南人不习边塞时张芸老在坐中因问

张子胸中莹不疑,江湖边地总曾知。

波澜沃日漾舟起,霰雪埋空出塞时。

挂席何妨拾明月,据鞍仍解赋新诗。

悠然无复拘南北,阵马风樯取次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初赐幡胜戏和诸公二首(其二)

拜赐匆匆早上朝,公卿前列尽金貂。

日留爱景明双阙,春逐恩辉下九霄。

灵沼轻凘犹覆水,上林微绿已萦条。

自惭羽翮非鸾凤,亦预彤庭舞舜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初赐幡胜戏和诸公二首(其一)

镂幡剪胜喜倾朝,不问纡蓝与珥貂。

群玉参差排晚日,万花琐碎动春霄。

蕙风已转东郊绿,柳雪犹低北苑条。

从此恩波与温律,并随歌颂入咸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县斋偶书

误恩为邑楚江浔,黾勉初疑力不任。

吏事妄窥如管豹,归心难过是笼禽。

低回未遂箕山志,慷慨犹希梁甫吟。

案牍埽空庭院静,只将趺坐当鸣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