偕游任氏萧然山堂和高则诚璧间韵

暑雨凉风七月尽,萧然山上看飞云。

海水江水咫尺合,吴山越山图画分。

干戈满目正崇武,笔砚随身谁卖文。

幸得风流二三子,清吟剧饮到斜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傍晚在萧然山堂欣赏自然美景的情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暑雨后的凉风、山间的飞云、海与江的交汇、吴山与越山的对比,以及眼前干戈与内心风流的反差,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与对时局的感慨。

首句“暑雨凉风七月尽”,点明了时节与天气的变化,暑热渐退,凉风送爽,为下文描绘清凉的山中景象做了铺垫。接着,“萧然山上看飞云”一句,通过“萧然”二字,营造出一种空灵、宁静的氛围,而“飞云”则赋予画面动态美,两者相映成趣。

“海水江水咫尺合,吴山越山图画分”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海与江仿佛近在咫尺,却又各自独立,吴山与越山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各具特色,相得益彰。这种视觉上的对比,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也暗示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干戈满目正崇武,笔砚随身谁卖文”两句,诗人将目光转向现实,面对战乱四起的社会现状,表达了对武力与和平的思考。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在动荡年代中,虽身怀才华却难以施展的无奈与感慨。

最后,“幸得风流二三子,清吟剧饮到斜曛”一句,诗人庆幸能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聚,共同享受清雅的吟唱与畅饮,直到夕阳西下。这不仅是对友情的赞美,也是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留恋。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以及对友情的珍视,情感丰富,意境深远。

收录诗词(324)

王祎(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yī)[公元一三二一年至一三七三年](一作袆),后依外祖父居青岩傅。生于元英宗至治元年,卒于明太祖洪武五年,年五十二岁。幼敏慧。及长,师柳贯、黄溍,遂以文章著名。太祖召授江南儒学提举。后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洪武初,诏与宋濂为总裁,与修元史。书成,擢翰林待制。以招谕云南,死于节,谥忠文。祎著有《王忠文公集》二十四卷,及大事记续编,《四库总目》又曾重修革象新书,并传于世

  • 字:子充
  • 籍贯:义乌来山

相关古诗词

陪黄先生至东阳谒胡先生有诗次韵(其一)

壮游回首各成翁,犹忆当年共际逢。

二老往来看鹤发,十年先后对鳌峰。

由来元白名相并,归去疏杨迹更重。

莫道山林足忘世,只今海内仰儒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陪黄先生至东阳谒胡先生有诗次韵(其二)

今代文名属两翁,况兼出处每相逢。

秋风官马泺阳道,春日肩舆岘首峰。

酒盏未空浑觉醉,罗衣初试已嫌重。

多应杖屦从容地,前辈风流得共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陪侍讲常侍二先生宴赵氏家园次常侍韵

翠岘峰前画水边,相携胜地似平泉。

容台先生形似鹤,禁林学士性如弦。

政喜典刑存故老,从教谈笑挟飞仙。

良辰胜集何能继,他日应须话往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述怀柬王季野判官

自负平生意气高,飞扬无力可徒劳。

未能董子陈三策,已叹潘郎鬓二毛。

癸巳流年冬至节,庚寅初度楚臣骚。

一卮且复同君寿,坐对梅花映锦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