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吴九元会

汉家初成长乐宫,亦以十月朝百工。

武夫崛起少仪节,秦制苟简非王风。

犹云始知天子贵,此甚可笑田舍翁。

圣朝礼乐百年备,文物寖盛兼羲农。

月正元日古所用,数岁一讲宾王公。

东至日出西太蒙,南极丹穴北崆峒。

重译款关惟恐后,奉琛荐币无不恭。

太常调乐辨韶武,少府拭璧差桓躬。

旗常卷舒王路肃,干羽出没顽民从。

协风入律效朔易,瑞雪盈尺迎年丰。

阴惨阳舒变顷刻,天决地辟含冲融。

君看此等圣人事,岂得复顾叔孙通。

道旁击壤九龄叟,校室受书三尺童。

惯习升平不自觉,岂悟帝力高无穷。

赖君作诗播英实,如以鸣鼓祛昏聋。

吾知朝廷亿万载,与地侔富天比崇。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从汉代到宋代,中国礼仪制度的演变与完善,展现了古代社会对礼仪的重视以及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繁荣景象。

开篇提到汉代初建长乐宫时,十月举行朝见百工的仪式,显示出对工匠的尊重。接着批评秦朝制度虽简陋,但并非王者之风。然后指出圣朝礼乐完备,文治武功并举,月正元日用于祭祀,各国使者纷至沓来,表现出盛世气象。诗中描述了国家在地理上的广阔,以及对外交往的开放与和平,强调了礼仪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进一步,诗人通过对比汉、秦、圣朝的礼仪,赞扬了圣朝礼乐的全面性和丰富性,以及其对古代文明的融合。诗中提到音乐、舞蹈、服饰、礼仪等方面的调整与规范,展现了国家在文化上的自信与创新。同时,诗人也提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变化,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最后,诗人通过比喻,将圣朝的礼仪制度比作敲响的鼓声,旨在唤醒民众对礼仪的重视,强调了礼仪对于社会秩序与道德教化的意义。诗人表达了对圣朝礼乐制度的赞美,并期待这种制度能够长久延续,与天地同寿,象征着国家的繁荣昌盛与文化的深厚底蕴。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对古代礼仪制度的颂歌,也是对国家强盛、文化繁荣的赞颂,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收录诗词(1702)

刘敞(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经学家、散文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樟树)。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较多。为人耿直,立朝敢言,为政有绩,出使有功。学识渊博,欧阳修说他“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其为文章尤敏赡”,与弟刘攽合称为北宋二刘,著有《公是集》

  • 字:原父
  • 生卒年:1019—1068

相关古诗词

荆州儿歌

都卢小儿歌且舞,口吹鸣笛手击鼓。

日落群游尘土中,噭咷不分巴与楚。

年年送腊迎春光,家家相随夜开户。

嗟汝儿曹舞更歌,及尔不为如老何。

形式: 古风

赠文显

古来画工著名者,吴氏鬼神韩氏马。

鬼神既伪不足称,狗马空难亦多假。

显师幼年独写人,至今精绝疑有神。

洒毫便觉面如面,后素倏讶身观身。

高冠长剑天子侧,他时金声复玉色。

师皆对之槃礴裸,众谓十常八九得。

诸公固为廊庙贤,麒麟未画宜私传。

一邱一壑吾亦可,烦仗丹青无间然。

形式: 古风

戏作汎槎篇呈知府给事

君不见枯槎去时八月风,海水自与天河通。

飘飘反出扶桑上,恍惚遍历群仙宫。

宫旁佳人莹如玉,邂逅相聚欢不足。

诈言物外日月长,正苦归来光景促。

回头稍与烟霞隔,世人空辨支矶石。

伯劳燕子东西飞,惆怅中间断消息。

形式: 古风

春日作

天王城西金明池,三月欲尽花菲菲。

游人白马黄金羁,騑骖结驷来金堤。

禁城恩波无远迩,清光面面均流水。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