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薛瑄在明朝时期三次经过仪真(今江苏扬州)的旅程,以及沿途所见的自然景色和内心感受。诗中充满了对旅途的细腻观察与情感的流露。
首句“匆匆过仪真,来往已三度”,开篇即点明了诗人频繁往返于仪真的匆忙状态,透露出一种时间紧迫、行程紧凑的感觉。接着,“兹行复祗召,严程还北去”两句,进一步解释了这次行程的目的——应召前往北方,强调了任务的严肃性和行程的紧迫性。
“湖田收晚禾,长堤落秋树”描绘了诗人途经湖泊农田时的景象,晚稻已熟,丰收在望;长堤边,秋树落叶,一派萧瑟而宁静的秋景。这些自然景观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季节更迭的美,也映射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感慨。
“已远金陵山,渐近广陵路”则通过地理方位的变化,暗示了旅程的推进,从熟悉的金陵(今南京)向新的目的地广陵(即扬州)迈进,既有对过往的留恋,也有对未来的期待。
最后,“乘月宜舟行,牵者且莫住”表达了诗人对夜航的向往,希望在月光下乘舟前行,同时也对那些可能阻碍前行的人或事发出了一种温柔的劝告,希望他们能够放慢脚步,不要让外界的束缚影响了内心的自由与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场景描绘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旅途的独特感悟,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道路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