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题韩滉丰稔图真迹》。诗中描绘了韩滉的《丰稔图》,这幅画作展现了开元年间一位贤相之子的才华,通过张旭的书法和孙繇的绘画技艺,将乡村牧民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呈现在观者眼前。
诗中的“老笔萧萧写村牧”一句,形象地描绘了画师以苍劲的笔触描绘出乡村牧民的生活情景,仿佛能听到他们劳作的声音,感受到他们的辛勤劳作。接着,“不异丙吉问喘牛”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对画作逼真度的高度赞扬,如同丙吉询问喘息的牛一样,画中的细节真实得令人难以分辨是画还是现实。
“或降于阿或饮池,村村击壤西成秋”则进一步描绘了画面的动态与和谐,无论是牧民在山丘间行走,还是在水边饮水,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而“村村击壤西成秋”则描绘了一幅丰收的景象,村民们击壤庆祝,一片欢腾,预示着秋天的丰收。
最后,“此景祗宜图上看,度支当日烦持筹。何如貌瘦天下肥,明良一德誇韩休。”表达了对画作艺术价值的赞叹,认为这样的美景只能在画中看到,而国家的财政官员(度支)在当时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来管理国家的财务。同时,诗人也借韩休之名,表达了对明君与贤臣合作的美好愿景,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下,国家的财富会像画中展现的那样丰饶,人民生活也会因此而富足。
整首诗不仅赞美了韩滉的画作,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以及对贤明君主与贤臣共治天下的美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