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伯夷非好饿,展禽非好黜。
圣人不私己,动为万世则。
夷齐苟就禄,贼乱何由窒。
展禽苟便去,何人肯佐国。
其迹则有殊,其道万为一。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魏野的《寓兴七首(其四)》,主要探讨了古代两位贤人伯夷和展禽的行为及其背后的道德意义。诗中提到伯夷和展禽并非单纯喜好饥饿或被贬,而是他们的选择体现了圣人的无私精神。伯夷如果接受俸禄,可能会助长邪恶,而展禽如果轻易离开职位,将无人能坚守国家。尽管他们的行为方式不同,但他们都遵循同一道德原则,那就是以个人的牺牲为万世垂范。诗人通过对比,强调了无论形式如何,道德原则的统一性。
不详
不求仕进,自筑草堂,弹琴赋诗其中。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帝祀汾阴,与表兄李渎同被举荐,上表以病辞,诏州县常加存抚。与王旦、寇准友善,常往来酬唱。为诗精苦,有唐人风格,多警策句。有《东观集》、《草堂集》
秦鉴虽至明,不能自照烛。
楚剑徒云利,翻将自杀戮。
有国苟失贤,若跣瞽双目。
况履艰险途,举步成颠覆。
秦楚昧于斯,宝器徒收畜。
每念李斯首,不及严光足。
斯首不自保,光足舒帝腹。
我心异老聃,惊宠不惊辱。
岂敢示他人,吟之将自勖。
天地无他功,其妙在自然。
尧舜无他圣,其要在知贤。
知贤无他术,观其出处焉。
尧苟不知舜,徒云能则天。
贵不忘贫贱,华缄到弊庐。
分明如国史,子细似家书。
情有千重在,词无一字虚。
未谐亲谢去,东望但踌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