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上闻笳三首(其一)

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

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十九年。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翻译

在傍晚时分何处传来胡笳声,边疆的鸟儿消失在烽火狼烟中。
听到这声音,游子不禁心头发白,苏武禁受了多少个十九年啊。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边塞景象的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与个人命运的沉思。首句“何处吹笳薄暮天”中,“吹笳”指的是边塞上吹奏的军用号角声,而“薄暮天”则是夕阳西下的时刻,这里通过声音和光影,营造出一种边塞孤寂的情境。紧接着“塞垣高鸟没狼烟”一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边塞的地理特征和战争氛围,“塞垣高”指的是坚固的边墙,而“高鸟没狼烟”则是说即便是高飞的鸟也消失在战火带来的浓烟之中,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边疆的荒凉与危险。

第三句“我听头堪白”表达了诗人个人情感,字面上看“一听头堪白”是说诗人因为听到号角声而感到自己头发转眼之间就变白了,这里实际上是在表达长时间的思念和忧虑所带来的沧桑感。最后一句“苏武争禁十九年”,则是引用历史典故,苏武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忠诚的将领,他被匈奴扣留长达十九年,最终仍不屈服于敌人,这里诗人通过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坚守节操、不忘初心的赞赏和自勉。

整首诗通过边塞的荒凉景象和苏武的故事,传递出一种忠贞不渝、怀念故土的情感,同时也反映出了诗人个人的孤独与苍茫。

收录诗词(492)

杜牧(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唐代诗人。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字:牧之
  • 号:樊川居士
  • 籍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 生卒年:公元803-约852年

相关古诗词

边上闻笳三首(其二)

海路无尘边草新,荣枯不见绿杨春。

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乡万里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边上闻笳三首(其三)

胡雏吹笛上高台,寒雁惊飞去不回。

尽日春风吹不散,只应分付客愁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边上晚秋

黑山南面更无州,马放平沙夜不收。

风送孤城临晚角,一声声入客心愁。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龙丘途中二首(其一)

汉苑残花别,吴江盛夏来。

唯看万树合,不见一枝开。

形式: 五言绝句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