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黄君愈宣江山一览亭

山翁不川游,溪翁不山住。

兹亭何巍巍,妙得江山趣。

浮光滉帘栊,飞翠堕窗户。

江山百里间,一一堪指顾。

披云款岩扉,乘月泛烟溆。

鸥鹭狎琴尊,鹿麋随杖屦。

悟兹动静理,悠然豁心虑。

嗟予抱清尚,山水夙所慕。

年来徇微禄,旧游隔烟雾。

闻君构危亭,便拟投簪去。

凭高骋遐瞩,允矣惬中素。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对山水之美的深刻感悟与向往。诗中的“山翁”和“溪翁”的比喻,巧妙地表达了不同的人生态度与追求。山翁不常游于水乡,溪翁也不定居于高山,这暗示了诗人对于山水之美的独特见解——并非简单地沉浸于自然之中,而是要通过巧妙的结合,创造出一种超越自然本身的意境。

诗中“兹亭何巍巍,妙得江山趣”,赞美了黄君愈所建之亭,不仅高耸入云,更巧妙地融合了山水之美,让人在其中感受到自然的韵味。接下来的“浮光滉帘栊,飞翠堕窗户”,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亭内光影交错、绿意盎然的景象,仿佛将外界的山水之美引入室内,营造出一种超脱现实的意境。

“江山百里间,一一堪指顾”,进一步强调了亭子位置的优越,使得四周的美景尽收眼底,仿佛伸手可及。而“鸥鹭狎琴尊,鹿麋随杖屦”,则通过动物与人的和谐共处,展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最后,“悟兹动静理,悠然豁心虑”,表达了诗人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动静变化,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心灵得到了释放与解脱。而“嗟予抱清尚,山水夙所慕”,则是诗人对自己内心追求的坦白,以及对山水之美的长久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亭子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寄情山水、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

收录诗词(385)

何乔新(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天苗。何文渊第三子。明代大臣。景泰五年(1454)中进士,后拜刑部侍郎。孝宗嗣位,万安、刘吉等忌乔新刚正,出为南京刑部尚书。未几,复代杜铭为刑部尚书。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正月,吏部尚书王恕举荐为刑部尚书,弘治四年八月(1491年)辞官归里,辞官后杜门著述。弘治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503年1月19日)卒,年七十六岁。正德十一年(1516年),追赠太子太保,次年追谥文肃

  • 号:椒丘
  • 籍贯:江西广昌旴江镇
  • 生卒年:1427年-1502年

相关古诗词

贫女萹答王元哲

妾本贫家女,陋质匪姬姜。

幸承姆史训,恒以礼自防。

虽无珠翠饰,被服洁且芳。

弱年甫及笄,爷娘择宜当。

朱门非敢望,所愿夫婿良。

命薄蹇修拙,谁歌凤求凰。

同时拾翠者,儿女已成行。

嗟我独何辜,悽悽守空房。

常恐芳岁暮,繁华委秋霜。

览镜每自悲,幽忧结中肠。

忽承眷顾言,感我思徬徨。

失时固可悼,失身重堪伤。

赤绳有定分,桑中讵非狂。

矢言保贞节,肯踰东家墙。

伯鸾倘见求,勉焉希孟光。

敛衽谢赠言,清泪沾罗裳。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涔阳道中

秋郊雨初霁,驾言适涔阳。

炎氛净如洗,高树含新凉。

蕙草已敛色,菊花正扬芳。

微风来远壑,众绿纷披扬。

溪滨暂税驾,水石鸣琳琅。

渚沙粲如雪,鸂鶒双飞翔。

低回玩物理,尘想顿消忘。

落景丽西峤,渔歌起沧浪。

苍然暮色至,候骑纷道傍。

登眺兴未穷,怅然陟崇冈。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澧阳道中见兰有感而作

驱车道涔阳,极望萧艾绿。

微风起道傍,吹幰送清馥。

穿林竞披寻,猗兰在幽谷。

翠叶泛寒飙,素华映晨旭。

群莸苦蔽翳,悴憔抱幽独。

幸兹臭味同,相依有秋菊。

洛人爱牡丹,楚客重薋菉。

谁能怜国香,过者竞驱毂。

感彼尼父叹,凄然泪盈掬。

聊为剪荒榛,毋令肆侵渎。

形式: 古风

游叠山亭和自立佥宪韵

玄云郁四塞,白日奄西沦。

边马忽飞渡,长江犹平津。

先生起南服,夙昔味道真。

援戈挽颓景,力竭心徒勤。

六龙既浮海,单骑乃来闽。

间关豺虎场,号恸霜霰晨。

宁知造物者,全节付斯人。

北辕竟不屈,九死等一尘。

高节何所拟,闽山碧嶙峋。

嗟哉师夔辈,乃甘异域臣。

浮荣今何如,庭草秋复春。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