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潇潇细雨养莓苔,杏脸初舒柳眼开。
夜静倍知春意好,晚风时送蛤声来。
这首诗描绘了雨夜中独特的自然景象与细腻情感。首句“潇潇细雨养莓苔”,以“潇潇”形容细雨绵绵,滋养着莓苔,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湿润的氛围。接着,“杏脸初舒柳眼开”运用拟人手法,将初春的景象比作少女的脸庞和柳树的嫩叶,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夜静倍知春意好”一句,通过对比夜间的寂静与春日的美好,强调了夜晚的宁静更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温馨与和谐。最后,“晚风时送蛤声来”则以晚风中的蛤蜊叫声作为收尾,既增添了诗的趣味性,也暗示了自然界的生命力与和谐共存的主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雨夜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与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赞美,语言清新自然,富有画面感和情感深度。
不详
历史人物,是中国清朝官员。根据《重修台湾省通志》记载,他于1802年上任台湾府儒学训导,隶属于台湾道台湾府,为台湾清治时期的地方官员,该官职主要从事台湾府境内之教育行政部分,受台湾府儒学教授制约,该官职亦通常为闽籍,语言可与台湾人互作沟通,事实上,教学上也以闽语为主,官话为辅
满轩佳气袭和融,正值兰亭乐事同。
水色浮岚浓淡碧,花颜映日浅深红。
当筵有令人三雅,对景无诗我一中。
醉后连襟池上步,又随蜂蝶入芳丛。
渊然性格是吾师,华翰何、刘喜并之。
东野官閒聊寄迹,西湖家近称吟脾。
篇皆迈古骚人笔,句尽空前幼妇辞。
尚有一行多惠政,策名正好值清时。
肯从矮屋忍抬头,中稳曾看白傅讴。
浊世能廉诚雅度,高名不坠乃风流。
慈祥化赞弦歌洽,淡薄交真气味投。
已觉相逢惆怅晚,骊歌倏忽又沧洲。
姿神恬默性潜沉,两载知交泐我心。
射鸭堂幽欣蹑履,种松庭广快披襟。
事能持重行常稳,物到难移识转深。
何幸南行来召伯,口碑从此遍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