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渊携二子西归求予诗为赋此以致乡党之义

穷冬溯荆江,风急波涛怒。

张君一叶舟,追逐任掀舞。

时从古岸边,颇得班荆语。

君家岷山下,须眉挟风雨。

万里垂橐归,问君自何苦。

两儿才过膝,秀色隐眉宇。

昨者试省中,旁观正如堵。

诵书声琅琅,亦复记训诂。

呼前与酬答,进止良应矩。

我为三咨嗟,每见必摩拊。

祝君须爱惜,事业贵有序。

美质在陶冶,如器无苦窳。

道远方愁予,速成戒自古。

可使利欲风,居然熏肺腑。

良心人所同,爱敬发端绪。

岷江本一勺,东流贯吴楚。

但当养其源,日进自莫禦。

君归闭门思,予言或可取。

形式: 古风

翻译

寒冬逆流过荆江,风大浪涌气势凶。
张公驾一叶扁舟,任凭风浪卷起舞翻腾。
常在古岸驻足,聆听班荆之语声。
您家居岷山脚下,须眉间风雨兼程。
万里归来囊空,问你此行何苦辛。
两个孩童已及膝,秀气藏于眉宇间。
昨日考场中,你如壁立旁观者。
读书声清脆,训诫牢记心中。
唤你上前问答,举止合乎规矩。
我为此感慨万千,每次相见都抚摩你的成长。
祝愿你要珍爱,事业有序方能长。
天赋需精心雕琢,如器皿避免粗陋。
大道遥远令人忧,速成之事古来少。
切勿让名利风,侵入内心深处。
良心人人皆有,爱敬之心源于初心。
岷江源头仅一勺,东流贯穿吴楚地。
只须滋养源头,每日进步无止境。
你归后静心思考,我之言或许有益。

注释

穷冬:寒冬。
溯:逆流而上。
班荆语:指古人朴素的交谈。
岷山:中国西部山脉。
须眉:指男子。
垂橐:空囊,形容贫穷。
省中:科举考试场所。
训诂:古代对文字、经典的解释。
矩:规矩、法则。
摩拊:抚摸、赞赏。
陶冶:培养、塑造。
苦窳:粗劣、不完美。
愁予:使我忧虑。
利欲风:追求利益的欲望。
良心:人的道德底线。
吴楚:古代中国东南地区。
养其源:保持事物的根本。
予言:我的建议。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张君一同乘舟行驶于荆江的情景,风急波涛,却见张君的舟轻巧地追逐着波浪。诗中还提到张君家位于岷山之下,他的须眉间似乎也带有风雨之状。通过对话,了解到张君即将踏上归乡之路,并询问他的两位年幼子女的情况。诗人对友人的学业和品德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祝愿他能爱惜自己、事业有成,保持美好的品质。

在最后几句中,诗人表达了对远方朋友的愁绪,以及希望他不要被世俗欲望所迷惑。同时,提醒张君要珍视岷江之水,虽然它东流贯通吴楚,但应该关注其源头,日渐进步而不自满。诗人以此结束对话,暗示自己返回家乡后,将会闭门思考,并希望自己的言论能被采纳。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深情的友谊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对知识和品德的推崇,以及对家国的眷恋之情。

收录诗词(551)

张栻(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右相张浚之子。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南宋理宗淳祐初年(1241年)从祀孔庙,后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 号:南轩
  • 籍贯: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
  • 生卒年: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

相关古诗词

张安国约同赋仇氏㔶瓮酒

人间炎热不可耐,君家瓮头春未央。

想当醉倒卧永日,梦绕清淮归故乡。

后生那得识此酒,从君乞方还肯否。

徽州作赋为欷歔,荆州诗来端起予。

形式: 古风

时为桂林之役前一日刑部刘公置酒相饯曾节夫预焉既而刘公用陶靖节斜川诗韵见贻亦复同赋以谢

通籍念无补,先庐获归休。

所忻三载间,暇日从公游。

城中十亩园,颇复依清流。

渺渺送归雁,翩翩下轻鸥。

驾言欲南骛,踟蹰眷林丘。

况且远晤言,公唱孰与酬。

祖席近佳日,呼客仍我俦。

相与千载思,谁复念此不。

新诗更纡馀,用以宽离忧。

它年南阜约,剥啄时相求。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李仁父寄茯苓酥赋长句谢之

岷峨山中千岁松,枝虬干直摩青空。

雪霜剥落中不槁,膏液下与灵泉通。

龟跧凫伏自磊砢,金坚玉洁仍丰融。

篝明夜取喜得隽,煮鼎朝听如吟风。

杵成坐上看飞雪,更和酪乳收全功。

当知至味本无味,子若服之寿莫穷。

巽岩脊梁硬如铁,冠峨切云佩明月。

百好都随春梦空,大药独传鸿宝诀。

中霄咀嚼不摇头,玉池生肥咽不彻。

怜我百虑形蚤衰,裹赠扶持意何切。

丹砂著根谩尔传,脂泽酿黍计已拙。

由来妙道初不烦,此法莫从儿辈说。

径思举袂揖浮丘,下视尘世真一吷。

朱颜留得亦何为,追逐同坚岁寒节。

形式: 古风

李仁甫用东坡寄王定国韵赋新罗参见贻亦复继作

三韩接蓬莱,祥云护山顶。

涵濡雨露春,吞纳日月景。

美荫背幽壑,灵根发奇颖。

艰难航瀚海,包裹走湖岭。

仙翁阅世故,未肯遽生瘿。

相期汗漫游,岁晚共驰骋。

愿持紫团珍,往扣黄庭境。

想翁面敷腴,玉色带金井。

芸芸纳归根,湛此方寸静。

清规照浊俗,不惑类杨秉。

悬知药笼中,此物配丹鼎。

从今谈天舌,不用更浇茗。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