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田锡舍人

当年心计此心知,忽忽逢人亦自疑。

枉是忧公生白发,有何长略谢清时。

林僧已怪抽身晚,朝侣犹嫌到阙迟。

多喜通规识幽抱,路遥无处寄相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当年的用心只有自己知道,突然间遇到人也怀疑自己。
尽管为国事忧虑而白了头,却没有什么长远的策略来报答太平盛世。
山林中的僧人已觉得我退出得太晚,同僚还嫌我到朝廷来得不及时。
我欣喜于遵循常规理解深藏不露的心志,但路途遥远,无法寄托相思之情。

注释

当年:过去的。
心计:心思、打算。
忽忽:匆忙、不经意。
逢人:遇见他人。
枉是:空有、徒然。
忧公:忧虑国家大事。
长略:长远计划。
谢清时:回报太平时期。
林僧:山林中的僧人。
抽身:退出、离开。
朝侣:朝廷同僚。
到阙迟:到达朝廷晚。
通规:常规。
幽抱:深藏不露的心志。
路遥:路途遥远。
相思:思念之情。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咏的作品,名为《寄田锡舍人》。从整体风格来看,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感慨之情的诗句。

开篇“当年心计此心知,忽忽逢人亦自疑”两句,表明诗人对于往昔的情谊有着深刻的记忆和理解,同时也感到一种无从释怀的困惑。这里的“此心知”意味着只有内心才能真正理解彼此之间的情感纠葛,而“忽忽逢人亦自疑”则表现了诗人在与他人交往时,仍然不由自主地对这种情谊持有怀疑态度。

接下来的“枉是忧公生白发,有何长略谢清时”两句,抒写了诗人因为思念而导致的忧虑,这种忧虑甚至使得头发变白。这里的“有何长略”可能是在探讨如何才能摆脱这种思念之痛,而“谢清时”则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不舍。

中间的“林僧已怪抽身晚,朝侣犹嫌到阙迟”两句,描绘了一种时间流逝、人心易变的情景。诗人通过“林僧”的形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等待,而“朝侣犹嫌到阙迟”则是说尽管朋友已经来到,但诗人仍然感到不满足,仿佛时间的流逝带来的距离感。

最后,“多喜通规识幽抱,路遥无处寄相思”两句,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方式(“通规”),使得彼此之间的情谊能够长存不忘。这里的“识幽抱”意味着理解和拥抱那些隐晦深远的情感,而“路遥无处寄相思”则是说尽管道路遥远,但诗人依然想要找到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思念。

总体来说,这首诗充满了深情与怀旧,通过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于友谊的珍视以及对彼此间情谊的不舍。

收录诗词(156)

张咏(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寄柏阁宗涓上人

周衰风雅变,诗匠著禅衣。

身世闲云片,烟霞共鹤归。

引泉凉月动,扫径落花飞。

自信干时拙,终求对掩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寄郝太冲

闲愁休问意休疑,此事关身合再思。

心静易求长世法,气狂难与少年时。

新编到底将何用,旧好如今更有谁。

犹忆公堂秋会否,绕窗寒竹夜风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寄傅逸人

鸥鹭怜疏野,朝昏绕户飞。

有谁知此意,独立对斜晖。

落叶堆荒径,澄泉照白衣。

圣君方急善,应好下鱼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寄潭州刘郎中师道

宦途声称旧便蕃,朝列皆推比并难。

受任已过唐刺史,结衔犹是汉郎官。

遥知万井嗟何暮,酷爱诸峰病亦看。

老大情怀更多感,相思重叠倚危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