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游东坡书院次方金湖韵》由明代诗人汤建衡所作,通过对东坡书院的游览,表达了对苏轼(坡老)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首句“坡老英豪挥八极”,以“八极”形容苏轼的豪情壮志,将他置于天地间,凸显其非凡气魄。接着“阳羡荒祠藓痕碧”描绘了苏轼晚年隐居之地——阳羡的荒祠,虽荒凉却因岁月痕迹而显得古朴幽静。通过“买田旧事已茫然,橘颂犹存诗咫尺”两句,既展现了苏轼的田园生活,又强调了其文学成就不朽。
“文章万卷稀世珍,乌台遗案羞空陈”赞美苏轼的文学作品价值连城,即使在乌台事件之后,其名声依然熠熠生辉。接下来“颍川归来世事已,江山我辈还登临”表达了诗人对苏轼归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章惇舒亶何足数,父子声华炤千古”对比了苏轼与政敌的鲜明反差,突出了苏轼的高尚人格和深远影响。“子由兄弟世缘深,芳草池塘感春雨”则借苏轼与其弟苏辙的关系,表达了对兄弟深情的感慨。
“先生一去五百秋,碧水丹山麋鹿游”感叹苏轼离世已久,但其精神永存于山水之间。“松杉岁岁巢水鹤,樵童牧竖歌荒丘”描绘了苏轼精神的传承,以及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古砌苍苔余鸟迹,浮世光阴真一息”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苏轼精神永恒的信念。“风流倜傥不可寻,犹是遗文存断石”再次强调了苏轼的影响深远。
最后,“谁云后世绝知己,君侯具眼开双晴”表达了对苏轼知音难觅的感慨,同时也肯定了苏轼作品的价值。“木落高秋寻老屋,正值山中红友熟”描绘了诗人寻找苏轼遗迹的情景,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期待。“杀牲烹黍奠生刍,冠盖森森礼仪肃”描述了祭祀仪式的庄重与虔诚。“屈指春秋几变更,樽前之酒身后名”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的思考,以及对苏轼作品流传千古的期许。
整首诗通过对苏轼及其作品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以及对自然、友情、时间等主题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