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日同有开龙友诸子饮瑞虞点石斋席上赋四首(其四)得花字

五丝如锦蘸明霞,吊屈何须水上槎。

就此一尊歌沅芷,亦当临海赋长沙。

阄题乍送含情发,丽句争裁点笔斜。

越女似怜新调好,隔江求谱采莲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端午节时与友人在宴席上赋诗的情景,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节日气息。

首联“五丝如锦蘸明霞,吊屈何须水上槎”,以五彩丝线比作锦绣,蘸着明亮的霞光,巧妙地将端午节挂艾草、菖蒲的习俗与屈原的故事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通过诗歌来寄托哀思,无需直接去水边祭拜。

颔联“就此一尊歌沅芷,亦当临海赋长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邀请大家在宴席上吟诵关于沅芷(一种香草)的歌曲,同时提到长沙,暗指屈原的故乡,表达了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敬仰之情。这里通过诗歌的创作,将个人情感与历史人物的情感相融合,增强了诗歌的内涵。

颈联“阄题乍送含情发,丽句争裁点笔斜”,描述了宴会上赋诗的场景。诗人使用“阄题”这一古代文人聚会时的一种游戏方式,即抽签决定写作的主题,激发了诗人们的创作热情。大家争先恐后地构思诗句,笔尖倾斜,表现出诗人对诗歌创作的投入和激情。

尾联“越女似怜新调好,隔江求谱采莲花”,以越女(古代越地的女子)为喻,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创作的新诗如同好听的音乐,能够吸引远方的听众。这里的“隔江”不仅指空间上的距离,也象征着文化与情感的传递。越女“求谱采莲花”,意味着她渴望学习并传播这种美妙的音乐,以此表达了诗人作品的影响力和受欢迎程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端午节的庆祝活动,巧妙地融入了对屈原的纪念和对诗歌艺术的赞美,展现了明代文人雅集的风范,以及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收录诗词(463)

伍瑞隆(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端阳后二日何瑞虞龙周勚何龙友诸子过集紫芝园同家霞举幼度桢卿有开文度分赋席上赋四首(其一)得云字

如此新醪且共醺,幽期三日两逢君。

谈天尚挟怀中雨,作赋先裁袖里云。

入座竹声寒滴沥,近人山色昼氤氲。

怀湘更好扁舟去,溪上云涛涨不分。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端阳后二日何瑞虞龙周勚何龙友诸子过集紫芝园同家霞举幼度桢卿有开文度分赋席上赋四首(其二)得园字

暂可维舟溪上园,淹留风雨一开尊。

岁时未尽湘灵恨,酬唱犹怜郢调存。

问字岂堪玄草宅,论诗还就浣花村。

相看一片青山色,不负空梁落月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端阳后二日何瑞虞龙周勚何龙友诸子过集紫芝园同家霞举幼度桢卿有开文度分赋席上赋四首(其三)得醒字

风前谁送蕙兰馨,散帙松窗昼不扃。

尘里共怀荆玉白,句中如见楚山青。

才因倚马人争避,酒为催诗客易醒。

真信古来名士业,只教醇酒与骚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端阳后二日何瑞虞龙周勚何龙友诸子过集紫芝园同家霞举幼度桢卿有开文度分赋席上赋四首(其四)得杯字

相将腕下走奔雷,刻烛当筵亦壮哉。

万壑烟云生彩笔,二仪风雨见鸿裁。

经营未了先挥墨,结撰初停即引杯。

敏捷众中谁第一,并驱还有不凡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