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赋得清明无客不思家》,是清代诗人赖世贞所作。全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描绘了游子在外漂泊,思念家乡之情难以自抑的情景。
首联“远隔家乡久,悠悠乱我思”,开篇即点明主题,游子远离家乡已久,心中思绪万千,难以平静。接着“况当佳节至,更觉客心悲”一句,将清明这一传统节日与游子的思乡之情巧妙结合,佳节本应团圆欢聚,而此时却只能独自漂泊,倍感孤独与悲伤。
颔联“泛梗怜飘泊,飞蓬怅别离”,运用自然界的意象,形象地表达了游子对自身漂泊不定生活的感慨和对离别的不舍。泛梗随波逐流,飞蓬随风飘荡,都象征着游子无根的生活状态和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颈联“魂销沽酒市,肠断卖花时”,进一步深化了游子在异乡的孤独与苦闷。清明时节,人们会去酒肆买酒祭祖,而在外的游子只能在酒市中寻找一丝慰藉;卖花时,花香四溢,却只能勾起对家乡春日美景的回忆,更加深了内心的哀愁。
尾联“风雨鱼书寂,关山蝶梦驰。萍踪千里外,屈指计归期”,描绘了游子在风雨交加中,无法寄信给家人,只能在梦中穿越千山万水回到故乡,但现实却是身在异地,归期遥遥无期。最后,“萍踪千里外,屈指计归期”表达了游子对未来的期待与无奈,虽然心中渴望早日回家,但现实的羁绊使得归期遥不可及。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通过清明这一特定节日,深刻揭示了游子在外漂泊的孤独、思念家乡的痛苦以及对未来的期盼与无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对亲情、友情和故土的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