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浯溪碑一首

鲁恶吴同姓,唐嫌肃抚军。

仲尼讳不语,元结谤于文。

子固当承父,臣其可讪君。

空令忠义士,叹息异吾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翻译

鲁国厌恶与吴国同姓,唐朝嫌弃肃宗抚军的名号。
孔子忌讳提及自己的名字,元结在文章中诽谤了他。
你本应继承父亲的事业,怎可对君主出言不逊。
这只会让忠诚的义士感到惋惜,他们的看法与我听到的不同。

注释

鲁:鲁国。
恶:厌恶。
吴:吴国。
同姓:同姓之人。
唐:唐朝。
嫌:嫌弃。
肃:肃宗。
抚军:抚军的名号。
仲尼:孔子。
讳:忌讳。
不语:不提及。
元结:历史人物,唐代文学家。
谤:诽谤。
于文:在文章中。
子固:你本应。
当承父:继承父亲的事业。
臣:臣子。
讪:出言不逊。
君:君主。
空令:徒然使。
忠义士:忠诚的义士。
叹息:惋惜。
异吾闻:与我所闻不同。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 阮的作品,名为《读浯溪碑》。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鲁恶吴同姓”一句,指的是历史上的鲁国与吴国虽然同姓(都是周朝的姬姓后裔),但却相互之间充满了敌意。这里借古喻今,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矛盾和冲突的一种无奈。

“唐嫌肃抚军”则是指唐太宗李世民曾经疑虑过李靖(字肃)平定突厥的功绩,暗示着即便是功勋卓著的人物,也难逃猜忌。这两句共同构建了一个历史与现实交织的背景,让人感受到权力斗争中的复杂和险峻。

“仲尼讳不语”中的“仲尼”乃孔子的字,指的是孔子对某些问题保持沉默,不愿多言。这里可能是作者借孔子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对于某些无法直言的社会现实持有同样的态度。

接下来的“元结谤于文”则是说北宋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又称东坡居士)因其文章才华横溢,遭到了一些人的诽谤。这里可能是在表达对苏轼遭受不公待遇的同情。

“子固当承父,臣其可讪君”两句,是在讨论继承与批评的问题。意指作为后人应当继承前人的成果,而作为臣子则有责任去匡正君主的过失。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对于历史传承和道德批判的深刻思考。

最后,“空令忠义士,叹息异吾闻”则表达了诗人对那些忠诚而又坚守信念之士的无奈与赞赏。他们虽然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但依旧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这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一种同情,也反映出作者自己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冲突的感慨。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历史的回顾和个人情感的投射,展现了作者深邃的历史观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205)

王阮(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都下病起呈王枢密一首

不解彫虫赋逐贫,又无饶舌论钱神。

遭逢此鬼今番疟,零落吾生有限身。

旧学试温浑易忘,新书欲谨自难真。

时危壮士乃如此,为报堂堂有位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都昌沿檄黟歙遇春一首

忽忽年华换,悠悠客路长。

春声先水响,山气欲花香。

何补公家事,空随吏役忙。

白云知此意,一片直都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铁柱观一首

西晋旌阳令,南昌铁柱宫。

人间依道庇,天上擢阴功。

江静蛮夷涨,炉存造化工。

我来如有遇,举袂欲凌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陪陈帅登孺子亭一首

未上滕王阁,先登孺子亭。

朝廷党锢传,湖海少微星。

独善非忘世,高风自有灵。

东湖山上色,长为此人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