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清亭

凿开苍翠著幽亭,正取澄江一镜平。

嘉木千章垂倒影,支流三道咽寒声。

桥横古路肩相属,云衬斜阳眼自明。

竹色波光交借重,照人心骨有馀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在青翠的山林中凿出一座幽静的亭子,只为欣赏那一片平静如镜的澄江。
众多高大的树木倒映在江面,三条支流发出低沉的水声,增添了宁静的氛围。
古老的桥梁横跨在道路上,仿佛与肩并肩相连,夕阳的余晖映衬下,视野格外清晰。
竹林的绿色和江面的波光相互交织,映入眼帘的景象让人心灵得到净化,骨子里都透出清凉。

注释

苍翠:形容树木翠绿繁茂。
幽亭:隐蔽而宁静的小亭子。
澄江:清澈的江水。
千章:形容树木众多,千株。
咽寒声:形容水流声低沉。
桥横古路:古老的桥梁横跨在道路上。
云衬斜阳:夕阳映照着云彩。
心骨有馀清:内心深处感到清新舒畅。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郭印所作的《双清亭》,描绘了一幅山水亭阁的静谧画卷。首句"凿开苍翠著幽亭",形象地写出在青翠的山林中开辟出一座幽静的亭子,富有生机与禅意。"正取澄江一镜平",以江水比喻亭子前的开阔水面,平静如镜,展现出双清亭的宁静之美。

"嘉木千章垂倒影",描绘了众多高大树木倒映在清澈的江水中,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生机。"支流三道咽寒声",运用拟人手法,写江流分支的声音仿佛在低语,更显其静谧与清凉。

"桥横古路肩相属",描绘了古朴的桥梁横跨在道路上,与亭子相映成趣,连接着陆地与水域。"云衬斜阳眼自明",通过云彩和夕阳的映衬,进一步渲染出环境的恬淡与明亮。

最后两句"竹色波光交借重,照人心骨有馀清",将竹子的翠绿与江面的波光交织在一起,不仅景色宜人,更让人心灵得到净化,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清幽之气。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双清亭的自然景色,传达出诗人对宁静致远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深深赞叹。

收录诗词(702)

郭印(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少虚以中秋有月预作诗亦次韵矣而月不为出因成数语以解前篇

兹辰阴雨霁,佳月望云端。

彻灯不掩户,伫对清辉寒。

嫦娥岂误人,出入由天关。

天应怕镌镵,故将好景悭。

坐久成叹息,邂逅一何艰。

收视照肝肺,中有白玉盘。

光明无与比,通昔梦魂安。

君今先悟此,一笑定忘言。

虽云形影隔,是心常往还。

前诗非游戏,勿作绮语观。

形式: 古风

少虚用前韵见贻仍答二首(其二)

倦游思林泉,归梦空昔昔。

田无二顷良,何以充耕织。

古来贵公子,气焰熏王室。

家饶数百僮,门走三千客。

志满衅日生,坐使天夺魄。

我今安下僚,倖进无奇策。

空怀爱主心,但欠封侯骨。

跃金恐不祥,守道甘沈默。

岷山高峨峨,其下可卜宅。

地灵云物秀,似与尘凡隔。

诛茅存晚计,好在西岩北。

每逢风雨夜,念此空反侧。

形式: 古风

少虚用前韵见贻仍答二首(其一)

别君岁月多,万事皆非昔。

天昏惨暮云,愁绪繁堪织。

岂期成东邻,日造芝兰室。

吟哦戒骚奴,挥洒惊墨客。

犹嫌小伎耳,宴坐学欺魄。

人间倏流电,悟此真良策。

堂堂少林老,我岂得其骨。

君来叩两端,一笑非言默。

超然反其真,游子归故宅。

玄机傥未领,对面千山隔。

象罔亦何心,珠还赤水北。

圣贤勿云远,謦咳常在侧。

形式: 古风

无尽桥

园林作佛事,施子不少吝。

携筇渡一溪,华藏愈无尽。

形式: 五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