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挽诗表达了对逝去的周老师的深切怀念与敬意。诗人以“箧有进贤草,家无封禅篇”开篇,巧妙地将周老师比作古代贤士,暗示其品德高尚,虽未显赫于世,但其精神品质如同“进贤草”,值得后人铭记。接着,“琴书鲜长物,岁月足丹铅”两句,描绘了周老师的生活简朴,以琴书自娱,岁月在学问中流逝,形象地展现了其专注于学术的精神风貌。
“不朽中郎笔,新题有道阡”进一步赞扬了周老师的文采与贡献,将其与古代文学大家并列,暗示其作品将流传千古。最后,“如公堪目瞑,何必羡长年”表达了对周老师的哀悼之情,认为他已达到了人生的圆满,无需羡慕长寿,言辞间充满了对逝者的尊敬与惋惜。
整体而言,这首挽诗通过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深情地表达了对周老师的缅怀与敬仰,同时也流露出对逝者离去的哀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