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邓慎思未试即事杂书率用秋日同文馆为首句三首(其一)

零露沾明砌,凄风入邃闱。

添愁虫劝织,惊梦鸟催归。

哀调孤吹笛,寒声远捣衣。

飘蓬虽已久,今夜觉分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夜晚的凄清景象,通过露水、微风、鸣虫、啼鸟、孤笛、远衣声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深秋特有的寂寥氛围。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自然界的细微变化,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其中,表现出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

首联“零露沾明砌,凄风入邃闱”,以露水沾湿台阶、微风吹入深室起笔,渲染出清晨的凉意与夜晚的寂静,为全诗定下了一种悲凉基调。零露与凄风,不仅描绘了季节的特征,也暗喻了人生的短暂与脆弱。

颔联“添愁虫劝织,惊梦鸟催归”,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鸣虫的织声仿佛在劝说人们增添忧愁,而啼鸟的叫声则像是催促着人们回到梦乡,暗示了现实与梦境之间的矛盾与挣扎。虫声与鸟鸣,既是自然界的声音,也是诗人内心情绪的外化。

颈联“哀调孤吹笛,寒声远捣衣”,通过笛声与捣衣声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孤独与寒冷的感觉。孤笛的哀调,寒声的遥远,都让人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表的寂寞与凄凉。笛声与捣衣声,分别代表了个人的哀伤与生活的劳苦,两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动人心弦的画面。

尾联“飘蓬虽已久,今夜觉分违”则是全诗情感的集中体现。诗人以“飘蓬”自比,表达了自己长期漂泊、无所依附的状态。然而,“今夜觉分违”一句,却透露出一种微妙的变化——即使漂泊已久,但在这特定的时刻,诗人似乎感到了某种不同寻常的分离感或归属感,或许是对过去生活的反思,或是对未来命运的预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个人情感的深刻挖掘,展现了宋朝文人对于生命、时间、孤独与归宿的思考。它不仅是一幅秋夜图景的写照,更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收录诗词(13)

余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和邓慎思未试即事杂书率用秋日同文馆为首句三首(其二)

引类凭先进,搜材及寸长。

隔帘愁昼暝,隐几怯秋凉。

化力人难测,机心我已忘。

封侯良可待,谁有不龟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和邓慎思未试即事杂书率用秋日同文馆为首句三首(其三)

帘幕深常闭,门庭阒未开。

愁将河女隔,喜见月娥来。

骚客吟冰柱,仙官醉玉杯。

蹇修那可得,笑齿竟谁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和邓慎思初入试院

江南尝应檄书行,多向西风拂露英。

薄暮解装融祖寺,侵晨挥策楚王城。

明蟾又见中秋色,哀雁仍闻半夜声。

怀旧感新搔短发,归时应有二毛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试院即事呈诸公

去家策马上长河,逆旅光阴忽忽过。

陈迹不堪追放浪,新才仍复委搜罗。

雅谈幸有青云士,佳句宁无白雪歌。

此兴非凭吟笑遣,未应能奈客愁何。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