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夜晚的静谧景象。开篇“前山不可望,暮色渐沉规”两句,通过对远处山峦在暮色中的模糊不清,以及时间推移感性的描述,营造出一种淡远和悠长的情怀。
紧接着,“日转须弥北,蟾来渤海西”将视角扩展至天边,日影的移动及蟾蜍(即月亮)的出现,都在强调时间的流逝以及夜幕降临。须弥山是佛教中的仙山,而这里以其象征遥远和神秘之意,渤海则代表着辽阔无垠。
“风铃乱僧语,霜蘖欠猿啼”两句,则通过对夜晚中风铃声响、僧人们的低语以及树木间霜气和猿啼(猿即猕猴,啼即其鸣叫声)的细腻描绘,让人感受到秋夜的清冷与寂静。
最后,“阁外千家月,分明见里迷”一句,从高阁之上看出去,看到的是满天星辉和清澈的月光,穿透了各家的屋檐,给人以深邃而又宁静的感觉。这里所表达的是一种超脱世俗、观自在的禅意。
整首诗通过对秋夜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时间流逝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感悟,同时也体现出了一种淡泊明志、超然物外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