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元代诗人王祯的《蚕连》描绘了养蚕过程中的辛勤与期待,以及南北养蚕方法的差异。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养蚕人的辛劳与智慧。
首句“捲去绿云桑已少”,形象地描绘了采桑的过程,绿云般的桑叶被卷起,但桑树上的叶子已经所剩无几,预示着养蚕季节的紧迫与珍贵。接着,“箔头有丝蚕欲老”描述了蚕即将结茧的状态,蚕丝即将成熟,蚕也即将完成其生命周期。
“月馀辛苦见成功,作簇不应从草草。”表达了养蚕人对这一过程的耐心与细致,一个月的努力后,终于看到成果,不能草率行事,要精心制作蚕簇,确保蚕丝的质量。
“南北习俗久不同,彼此更须论拙巧。”指出南北地区养蚕方法的差异,并强调了各自方法的巧妙之处,需要相互学习和借鉴。
接下来的几句详细描述了南北不同的养蚕方式,北方养蚕多露天,担心风雨影响;南方则将蚕置于屋内,但又认为屋内空间不足。最后,诗人提出建议,南北养蚕方法应取长补短,共同创新,建造既能防风避雨又能容纳大量蚕的宽敞建筑。
“外周层架蒿草平,内备火患通人行。”描述了理想中的养蚕环境,外部有高架的草层,内部设有防火通道,方便人员通行。
“饲却神桑丝已吐,女洒桃浆男打鼓。”生动描绘了养蚕人庆祝丰收的场景,喂养神桑后,蚕丝吐出,妇女洒桃浆,男子击鼓,一片欢腾。
“作茧直须三日许,开簇团团不胜数。”说明蚕茧的形成需要时间,而开簇时,成千上万的茧子堆叠在一起,数量惊人。
“我家多蚕方自庆,得法于今还可證,免似向来多簇病。”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家养蚕成功的喜悦,以及对当前养蚕方法的肯定,避免了过去因方法不当导致的损失。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养蚕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还蕴含了对传统技艺的尊重与创新精神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