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连

捲去绿云桑已少,箔头有丝蚕欲老。

月馀辛苦见成功,作簇不应从草草。

南北习俗久不同,彼此更须论拙巧。

北簇多露置,积叠仍忧风雨至。

南簇俱在屋,施之蚕北良未足。

南北簇法当约中,别搆长厦方能容。

外周层架蒿草平,内备火患通人行。

饲却神桑丝已吐,女洒桃浆男打鼓。

作茧直须三日许,开簇团团不胜数。

我家多蚕方自庆,得法于今还可證,免似向来多簇病。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王祯的《蚕连》描绘了养蚕过程中的辛勤与期待,以及南北养蚕方法的差异。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养蚕人的辛劳与智慧。

首句“捲去绿云桑已少”,形象地描绘了采桑的过程,绿云般的桑叶被卷起,但桑树上的叶子已经所剩无几,预示着养蚕季节的紧迫与珍贵。接着,“箔头有丝蚕欲老”描述了蚕即将结茧的状态,蚕丝即将成熟,蚕也即将完成其生命周期。

“月馀辛苦见成功,作簇不应从草草。”表达了养蚕人对这一过程的耐心与细致,一个月的努力后,终于看到成果,不能草率行事,要精心制作蚕簇,确保蚕丝的质量。

“南北习俗久不同,彼此更须论拙巧。”指出南北地区养蚕方法的差异,并强调了各自方法的巧妙之处,需要相互学习和借鉴。

接下来的几句详细描述了南北不同的养蚕方式,北方养蚕多露天,担心风雨影响;南方则将蚕置于屋内,但又认为屋内空间不足。最后,诗人提出建议,南北养蚕方法应取长补短,共同创新,建造既能防风避雨又能容纳大量蚕的宽敞建筑。

“外周层架蒿草平,内备火患通人行。”描述了理想中的养蚕环境,外部有高架的草层,内部设有防火通道,方便人员通行。

“饲却神桑丝已吐,女洒桃浆男打鼓。”生动描绘了养蚕人庆祝丰收的场景,喂养神桑后,蚕丝吐出,妇女洒桃浆,男子击鼓,一片欢腾。

“作茧直须三日许,开簇团团不胜数。”说明蚕茧的形成需要时间,而开簇时,成千上万的茧子堆叠在一起,数量惊人。

“我家多蚕方自庆,得法于今还可證,免似向来多簇病。”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家养蚕成功的喜悦,以及对当前养蚕方法的肯定,避免了过去因方法不当导致的损失。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养蚕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还蕴含了对传统技艺的尊重与创新精神的追求。

收录诗词(52)

王祯(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络车

軖丝张柅复相牵,络妇车成用具全。

座上通槽连簨旧,轴头引篗逗绳圈。

一钩递控防偏度,独缕依循入卧缠。

几向华筵曾误认,箜篌人坐理冰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木棉弹弓

主射由来彀此弓,岂知弦法有他功。

却将一掬香绵朵,弹作晴云满座中。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蟠车

绩纺功才毕,蟠纑得此车。

行桄运枢臬,交辏寄横叉。

宛转荆钗手,周旋里布家。

岂知罗绮辈,惟务拨琵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梅花集句(其一)

水沈为骨玉为肌,好处曾临阿母池。

雪后园林应有恨,篱边屋角立多时。

早开却被嫣红妒,未落先愁玉笛吹。

要识此花奇绝处,满窗唯有月明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