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竹簟》由明代诗人朱之蕃所作,通过对竹席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夏日清凉之感与文人雅趣。
首句“纹如流水滑如脂”,以流水的流畅与油脂的润滑来比喻竹簟的纹理,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竹簟表面的光滑与细腻质感。接着,“一片清光漾碧漪”一句,将竹簟的光泽比作水面泛起的碧波,进一步强调了其清亮与生机。
“凉思入帷移翠影,轻烟萦帐拂霜姿”两句,通过想象夏日夜晚竹簟带来的凉爽感受,以及它在帷幕上的投影和轻烟缭绕的情景,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幽深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竹簟能为人们带来心灵的慰藉与宁静。
“采真湘浦窗间梦,写兴淇园枕上诗”则运用典故,借湘江边的采真之梦与淇水畔的创作灵感,表达了诗人对竹簟的赞美之情,以及它激发的文学创作欲望。
最后,“欲避炎蒸何处是,石屏横展对芳池”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在炎热夏季寻求清凉之地的愿望,同时将竹簟置于石屏与芳池之间,不仅突出了竹簟的实用价值,也赋予了其自然与艺术的双重美感。
综上所述,《竹簟》一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不仅描绘了竹簟的物理特性,更展现了其在文人心中的独特地位和情感寄托,是一首兼具审美与哲思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