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其五)

妙空妙用不思议,无灭无生无所依。

本觉性真为智父,父生智子妙难思。

智智不觉元来妙,达见无观即本如。

父子本来无二相,即今即本更无时。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禅宗高僧景岑所作的《偈》之一,体现了佛教中关于“空”与“有”的深刻哲学思考。诗中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探讨了佛性、智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首句“妙空妙用不思议”,开篇即点明了佛性的奇妙与不可思议之处,强调了空性和实际作用之间的和谐统一,暗示了在佛学中“空”并非完全的无,而是包含了宇宙万物的实相。

“无灭无生无所依”进一步阐述了佛性超越了生灭变化的特性,没有固定的起点或终点,也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事物,体现了佛性内在的自足与独立。

“本觉性真为智父,父生智子妙难思”将佛性比作智慧的父亲,而智慧则是从佛性中自然产生的孩子,形象地表达了智慧源自于佛性的真理,且这种生成过程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

“智智不觉元来妙,达见无观即本如”揭示了智慧本身也具有不自觉的特性,真正的智慧在于直接领悟事物的本质,而非通过观察和分析获得。这里强调了直觉的重要性,即通过内心深处的洞察力,直接触及事物的真相。

“父子本来无二相,即今即本更无时”最后两句总结了前文的论述,指出佛性(父亲)与智慧(儿子)之间并无本质差异,它们是同一真理的不同显现。同时,这种真理的存在超越了时间的概念,意味着它永恒不变,存在于每一个当下。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佛教中关于佛性、智慧以及它们相互关系的思考,引导读者深入探索内心的真理与宇宙的奥秘。

收录诗词(19)

景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其六)

满眼本非色,满耳本非声。

文殊常触目,观音塞耳根。

会三元一体,达四本同真。

堂堂法界性,无佛亦无人。

形式: 偈颂

偈(其七)

谁问山河转,山河转向谁?

圆通无两畔,法性本无归。

形式: 偈颂

偈(其八)

碍处无墙壁,通处勿虚空。

若能如是解,心色本来同。

形式: 偈颂 押[东]韵

偈(其九)

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

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身。

形式: 偈颂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