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朝诗人邵宝为悼念方石先生所作的挽词。首句“我归林下公长逝”,表达了诗人对故友离世的哀伤,以及自己回到林下生活的寂寥感。次句“千里诗筒望不来”,通过“诗筒”这一意象,暗示了诗人与方石先生之间深厚的文学交流,如今却只能在千里之外寄托哀思。
第三句“海隐本非唐少室”,将方石先生比作唐代隐士少室山的隐逸之风,强调其人品高洁。第四句“山居真似宋徂徕”,进一步赞美他的生活态度,如同宋代隐士徂徕山一样超然物外。
第五句“雅歌何处声相和”,想象昔日与方石先生共赏雅乐的情景,如今已成追忆。最后一句“有石大书明祭酒,古松阴里墓门开”,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墓碑上刻着“祭酒”二字,显示出方石先生生前的地位,而古松下的墓门则象征着永恒的怀念。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通过对故人的回忆和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亡友的敬仰和哀思,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