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李宪噩所作的《哭犹子珩三首》中的第二首,表达的是对逝去的侄子的深切哀悼之情。诗中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对逝者生前点滴的回忆,展现了诗人对亲情的珍视与怀念。
首句“精气尚俨然,孰谓今已亡”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即使逝者的精神依然存在,但现实却已无法相见。接着,“远书每难凭,所往何其荒!”则道出了与逝者相隔遥远,难以寄信传达哀思的无奈,以及逝者所在之地的荒凉与遥远。
“胡然数行字,一一报我详。”诗人想象着逝者通过文字传达的信息,这些字句虽然简短,却包含了对生者深深的关怀与告慰。接下来,“详言已非误,举室皆皇皇。”表明这些信息的真实性,让整个家庭都为之震动,感受到了逝者的存在与影响。
“平时知去远,音容忽复忘。”回忆起逝者生前的离别,以及随着时间的流逝,对逝者音容笑貌的记忆逐渐模糊。然而,“既念殒尔生,时时在我旁。”诗人意识到,尽管逝者已逝,但逝者的精神与记忆始终伴随着自己,成为心中永恒的怀念。
“遂使平生事,推想及毫芒。”通过回忆逝者生前的琐碎往事,诗人将情感推向深处,仿佛能感受到逝者在每一个细节中的存在。最后,“文战虽未胜,诗句已成章。”虽然在与命运的斗争中未能取胜,但逝者留下的诗句成为了对生命的赞歌,也是对诗人情感的寄托。
“不才尚足悲,况为群从良。”诗人感叹自己的无能为力,更感伤于作为亲属的悲痛,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悼与对生命脆弱性的感慨。
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对逝者生前点滴的回忆,展现了诗人对亲情的深厚情感与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