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登钓台》由明代诗人道衡所作,通过对历史人物严子陵的追忆与赞美,展现了对自由与独立人格的向往。
首句“丈夫于世各有营,岂为公卿以身辱”开篇即表达了对世俗功名的淡然态度,认为真正的男子汉不应为了官位而牺牲自己的尊严和人格。接着,“先生汉之一布衣,千古谁堪继芳躅”则将笔触转向了历史上的严子陵,这位汉代的隐士,以其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形象,成为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心中的理想典范。
“我来停舟一登跳,双台杳渺林端矗”描绘了诗人亲自来到钓台,仰望那两座高耸入云的山峰,仿佛穿越时空,与严子陵的精神世界相连接。接下来的“江水沈沈彻骨清,山光霭霭有馀绿”两句,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严子陵隐居生活的清雅与超脱。
“只此江山彼江山,严刘到今定谁属?”诗人在此提出疑问,既是对严子陵精神的传承与延续的思考,也是对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最后,“先生早知钓得名,拗折当年钓竿竹。有脚但可踏青山,何必将加帝王腹”四句,不仅赞扬了严子陵的智慧与勇气,更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独立人格的坚定追求,以及对权力的疏离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严子陵的追忆与赞美,不仅展现了对古代隐士精神的崇敬,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独立与个人价值的深刻思考,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