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不放残年却到家,衔杯懒更问生涯。
河堤往往人相送,一曲晴川隔蓼花。
诗中“不放残年却到家,衔杯懒更问生涯”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最后时光的珍惜和对未来命运的淡然。其中,“不放残年”是希望把握剩余的岁月,而“却到家”则透露出归隐田园,寻求心灵安顿之意。“衔杯懒更问生涯”中,“衔杯”常用来比喻饮酒解忧,这里可能意味着诗人面对生活的苦涩时选择以酒自遣,而“懒更问生涯”则显示出对于生命中的诸多困惑和迷茫,诗人已不愿深究,只愿安然接受。
接下来的“河堤往往人相送,一曲晴川隔蓼花”两句描绘了一幅别离时的情景。其中,“河堤往往人相送”表明有许多亲朋好友来到河堤上为诗人送行,显得分外温馨而又有些许依依不舍。“一曲晴川隔蓼花”则是说在这平和的河流两岸,由于水面的蓼科植物相隔,一曲琴声传递着别离的情感。这里,“一曲”强调了音乐的瞬间美好,而“晴川”和“蓼花”共同营造出一种淡雅而又有些许悲凉的景象。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抒写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豁达,以及面对生命、友情和自然美好的态度。
不详
诗论家。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自幼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
黑须寄在白须生,一度秋风减几茎。
客处不堪频送别,无多情绪更伤情。
年年镊鬓到花飘,依旧花繁鬓易凋。
撩乱一场人更恨,春风谁道胜轻飙。
秋江共僧渡,乡泪滴船回。
一夜吴船梦,家书立马开。
蛾眉新画觉婵娟,斗走将花阿母边。
仙曲教成慵不理,玉阶相簇打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