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的文学家艾性夫,通过对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表达一种怀旧和珍惜的心态。
诗中“冰蚕吐丝寒玉苍,老龙磨角玄云香”两句,是在描绘一幅生动的画面。这里的“冰蚕”指的是石头上生出的青苔,形象地比喻为吐丝;而“老龙磨角”,则是形容砚台古老而坚硬,其上的墨迹如同玄云一般飘逸。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砚台的古朴与神秘。
接着,“半生食汝充饥肠”一句,诗人通过“食”字,巧妙地将砚台比作可以滋养心灵的食物,表达了一种对文化、知识的渴望和珍视。
随后,“正尔悒悒伤弓亡,一日到眼惊馀皇”两句,则是诗人表达了时间流逝带来的哀伤与惊讶。这里的“弓”可能指的是过去,已经断送;而“一日到眼”,则是时间飞逝,转瞬即逝。
“欲呼未见谁鬣长”一句,是诗人在表达对过往美好记忆的渴望,但却找不到可以共享这些记忆的人。这句话充满了孤独和无奈的情绪。
接下来,“庸奴自愧取不臧,艴然持之走盖藏”两句,诗人在表达一种内疚和珍惜的心情。他感到自己曾经的行为是对这种美好事物的不敬,因此现在小心翼翼地保护它,生怕再次失去。
“呜呼得失安可常,我不善保遗渠殃”两句,是诗人在感慨世事无常,他自己也没有能力去守护这些珍贵的物品和记忆。
而最后,“苟能藏之殃而祥”一句,则是诗人的一个愿望,希望能够将这份珍惜转化为一种吉祥和平安。
整首诗通过对砚台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化遗产的珍视,以及对过往记忆的怀念。同时也流露出了一种对自己能力不足、无法守护这些美好事物的无奈和忧虑。这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共同心理状态——对于传统文化的珍惜与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