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中牡丹

折得名花第一株,秾芳寂寂小斋孤。

谁教丽质藏金屋,不遣冰心映玉壶。

长伴高吟青案冷,何烦深院赤栏扶。

夜分独抱花枝宿,消渴相如病未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鉴赏

此诗《瓶中牡丹》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诗中描绘了一幅瓶中牡丹的静谧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牡丹的娇艳与孤独,以及诗人对之的深情独赏。

首句“折得名花第一株”,开篇即点出牡丹之名贵,以“折得”二字,仿佛让人感受到诗人亲自采摘的瞬间,将这株最为珍贵的牡丹带入了诗的世界。接着,“秾芳寂寂小斋孤”一句,将牡丹置于一个相对狭小且寂静的空间中,营造出一种孤高的氛围,牡丹的美丽与周围环境的空旷形成对比,更显其独特与不凡。

“谁教丽质藏金屋,不遣冰心映玉壶。”这两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牡丹以生命,表达了对牡丹被囚禁于金屋、无法展现其冰清玉洁之心的惋惜之情。牡丹虽美,却未能在更广阔的天地中绽放,其内心的纯净与高洁未能得到应有的展示。

“长伴高吟青案冷,何烦深院赤栏扶。”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牡丹在诗人书房中的状态,它陪伴着诗人的高雅吟诵,静静地守候在冰冷的书案旁,无需任何外力的扶持,独自绽放着自己的美丽。这里不仅表现了牡丹的独立与坚强,也体现了诗人对其的深深敬仰与欣赏。

最后,“夜分独抱花枝宿,消渴相如病未苏。”诗人夜晚独自与牡丹相伴,仿佛在照顾一位生病的朋友,表达了对牡丹的深切关怀与不舍。这里的“消渴相如”典故,原指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因思念卓文君而消瘦,此处借以表达诗人对牡丹的深情与无奈,尽管牡丹病态未愈,但诗人心中已将其视为不可替代的存在。

整首诗通过对瓶中牡丹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之情,同时也蕴含了对生命孤独与追求自由的思考。

收录诗词(3517)

彭孙贻(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明末清初学者,彭孙遹从兄,南明隆武朝太常寺卿彭观民之子。

  • 称谓:管葛山人
  • 字:仲谋/羿仁
  • 号:茗斋
  • 籍贯:浙江海盐武原镇(今浙江海盐市)人
  • 生卒年:1615~1673年

相关古诗词

浪花二首(其一)

何处飞霙下急流,霏霏乱落雪山头。

将飘复坠看无迹,乍合还分散不留。

日暖禹门千点湿,雨馀巫峡一春愁。

水仙拾得琼瑶去,十二珠帘卷未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浪花二首(其二)

不见瑶枝水次栽,但惊万点蕊珠开。

因风忽起疑飞絮,带雪遥看讶落梅。

灌溉不繁随雨脚,飘流到处满天涯。

封姨连夜催花放,春色应添滟滪堆。

形式: 七言律诗

梅影

空庭地白净无尘,忽见横斜下绿茵。

寂历纱窗寒弄色,迷离纸帐暗生春。

清溪终日流难尽,明月黄昏似有人。

几度隔墙风动处,所思端只在东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梅风

婀娜南枝弄夕晖,幽香远送入重帏。

暗飘玉笛吹霜断,遥带江春度岭归。

骚客过桥欹短笠,美人踏月动罗衣。

瑶华欲折无因寄,花信先催一片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