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逢继周长者桥梓》由清代诗人黄毓祺所作,通过描绘与一位年长者的偶遇,展现了深刻的人性洞察与情感交织。
首联“神仙是假隐非真,拄杖翛然斗笠贫”以隐士形象开篇,看似超脱尘世的神仙实则并非真正的隐逸之士,他们或许只是以隐居的姿态来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诗人以“拄杖翛然斗笠贫”描绘了隐士的形象,虽生活简朴,但内心自在洒脱,不为外物所累。
颔联“当日吴门为乞子,今朝石室是累臣”转而讲述这位长者过去与现在的境遇。他曾为了收养孤儿而在吴门乞讨,如今却成了石室中的囚徒,暗示其命运的转折与无奈。这一对比不仅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也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感慨。
颈联“孔融慷慨能留我,张俭低回却累人”引用历史典故,以孔融和张俭的故事为喻,孔融的慷慨接纳与张俭的犹豫不决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深化了对人性复杂性的探讨。这里不仅体现了对友情与接纳的赞美,也暗含了对选择与责任的思考。
尾联“此地重逢肠已断,凄然无泪可沾巾”表达了诗人与这位长者再次相遇时的复杂心情。面对老友的沧桑变化,诗人内心充满了悲痛与不舍,却难以言表,只能默默垂泪。这一句将情感推向高潮,让人感受到深深的哀愁与共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偶遇长者这一事件的描绘,展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情感体验,既有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语言凝练,情感丰富,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