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禅宗的语汇和意境为载体,展现了深刻的哲理与修行的智慧。"普请摘茶,仰山撼树",开篇即以日常的劳作场景入题,通过“摘茶”这一动作,隐喻了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对真理的追求与探索。“仰山撼树”,形象地描绘了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可能会遭遇的艰难与挑战,如同仰望高山,摇动大树,需要勇气与决心。
接着,“则川提篮,捡点将来落二三”,进一步描述了修行的过程,提篮象征着修行者所携带的智慧与慈悲之心,而“捡点将来落二三”则暗示了在修行中,最终能领悟并实践的真理可能只是众多可能性中的少数,强调了悟道的不易与珍贵。
“入草一回亲见得,枝枝叶叶是瞿昙。”最后两句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通过一次深入自然(“入草”)的体验,揭示了真理无处不在,就如同自然界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根枝条,都蕴含着宇宙的奥秘与生命的智慧。这里的“瞿昙”指佛陀,暗含了真理与佛陀教义的同源性,强调了自然与佛法的相通之处,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体悟真理,实现自我觉醒与解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思,引导读者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真理的踪迹,体现了禅宗注重生活实践、直指人心的修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