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王君贶尚书会六同年

有美佳宾贤主人,布衣曾共脱京尘。

欢来未觉岁华晚,醉后能令秋气春。

发誉早同初宦日,收功终藉老成身。

他年此会应图画,传入谁家屏障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有美丽的客人和贤明的主人,他们都曾穿着布衣,在京城中一起摆脱了世俗的尘埃。
相聚时欢乐无比,不觉岁月已晚;酒醉之后,仿佛秋天也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他们的声誉早在初入仕途的日子就已建立,如今功成名就,全赖于他们的经验和成熟。
未来这样的聚会应当被绘制成画,流传下来,成为哪家的新屏障装饰。

注释

佳宾:优秀的宾客。
贤主人:品德高尚的主人。
布衣:平民百姓的服装。
脱京尘:逃离京城的喧嚣。
欢来:欢乐相聚。
岁华晚:时光荏苒。
秋气春:秋天的感觉如同春天。
发誉:树立声誉。
初宦日:刚开始做官的时候。
老成身:经验丰富、成熟的身躯。
此会:这次聚会。
图画:绘画或回忆的画面。
屏障新:新的装饰物或纪念品。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作品,题为《次韵王君贶尚书会六同年》。诗人以赞美宴会主人和嘉宾为主题,描绘了一幅温馨和谐的聚会场景。"有美佳宾贤主人",赞扬了主人的品德和待客之道,他们如同脱去京城繁华尘嚣的旧友重聚,显得格外亲切。"欢来未觉岁华晚,醉后能令秋气春",通过欢笑与美酒,时光仿佛倒流,使人在宴席上忘却了岁月的流逝,感受到如春天般的温暖。

诗人回忆起大家初入仕途时的赞誉,"发誉早同初宦日",表达了对共同经历和成就的怀念。而聚会的成功,最终还得益于众人的经验和智慧,"收功终藉老成身"。最后,诗人期待这样的聚会能被画家记录下来,成为未来人家壁上的新画卷,留下永恒的记忆。

整首诗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既赞美了友情,也体现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展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聚会的风雅之态。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次韵王定民宣德

彭城寺壁看诗来,颜氏瓢樽偶共开。

茅屋未完先凿沼,竹林成后想宜梅。

新诗妙绝难为继,高论微低得共陪。

第一词人生不识,兹行尚喜揖君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次韵王定国见赠

枯木无枝不记年,寒灰谁遣强吹然。

南迁不折知非妄,未老求閒愈觉贤。

屡出诗章新管籥,偶开画卷小山川。

簿书填委惭君甚,拨去归来粗了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次韵王临太博马上

冬晚霜露重,城遥鞍马劳。

徒知事奔走,曾未补毫毛。

水旱嗟嚬蹙,疮痍费抑搔。

莫归何暇食,堆桉簿书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豪]韵

次韵王荐推官见寄

可怜衰病孰为媒,私喜邻邦得俊才。

玉案愧无酬锦绣,木瓜却用报琼瑰。

风流似欲传诸谢,格律犹应学老梅。

始信山川出才士,扁舟新自宛溪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