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刘绎对冯老良太守《题李明斋画梅》的和作,以青原山纪游为背景。诗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与哲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艺术及人生深刻的感悟。
首句“几度游踪首屡搔”,描绘了诗人多次游览青原山的情景,心中充满对山川美景的向往与探索的欲望。次句“廿年情景梦魂劳”,则将这种情感深化,表达了诗人对过往二十年间青原山景色的深深怀念,仿佛梦境一般难以忘怀。
“修来花自离尘劫,学到禅时借醉逃”两句,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花”与“禅”的意象,表达了诗人追求精神解脱与内心平静的愿望。花在尘世中绽放,象征着自然界的纯净与美好;而禅学则是寻求心灵深处的宁静之道。诗人似乎在说,通过修行与禅悟,可以摆脱世俗的束缚,达到内心的自由。
“画笔精神原磊落,诗人骨格共清高”这两句赞美了青原山的自然风光与艺术作品的高雅气质。画笔所描绘的山川,其精神气魄豁达开朗;而诗人面对这样的山水,其人格也显得清高脱俗,两者相得益彰。
最后,“何须迟暮争春色,转忆元都旧种桃”表达了诗人对青春岁月的追忆与感慨。他似乎在说,不必在人生的晚年才去追求美好的事物,回忆起年轻时在元都种桃的情景,便足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满足。这句话充满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当下生活的珍惜。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青原山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艺术、禅学和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与艺术的独到见解,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