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梁大谏察院同登蒋山

山如屏障阜如钟,中有巍巍古梵宫。

六代兴王俱扫迹,一僧遗塔尚摩空。

万松雪类长波挂,八水源从异域通。

家在天台最深处,见山还忆故山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山峦像屏障,土丘似钟铃,其中耸立着古老的梵宫。
历经六个朝代的帝王都已消失无踪,只有一座僧人的塔还在空中高耸。
万棵松树覆盖的雪景如同长长的波浪悬挂在空中,八条水源从遥远的地方流来。
我的家就在天台山最幽深之处,每当看到山,就想起故乡的山中景象。

注释

山:山脉。
屏障:像屏风一样阻挡。
阜:小山丘。
钟:钟形的地形。
巍巍:高大雄伟。
古梵宫:古老的佛教寺庙。
六代:六个朝代。
兴王:兴起的帝王。
俱:都。
扫迹:消失无踪。
摩空:高高耸立在空中。
万松:众多松树。
雪:积雪。
长波挂:像长波悬挂在空中。
八水源:八条河流。
异域:远方。
天台:天台山。
最深处:最幽深的地方。
见山:看到山。
故山:故乡的山。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风光画卷,同时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沧桑感。开篇“山如屏障阜如钟”两句,以雄伟的比喻勾勒出山势雄伟,宛如古代的城垣与钟鼓,展现了诗人面对壮丽景物时的心灵震撼。

“中有巍巍古梵宫”一句,点明了山中的古老寺庙,这里的“梵宫”通常指的是佛教寺院,而“巍巍”则形容其气势不凡,显示出诗人对这座历史悠久的宗教建筑的敬仰。

接下来的“六代兴王俱扫迹,一僧遗塔尚摩空”两句,带领读者穿越时光的隧道。这里提及了六朝时期的兴盛与没落,以及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王者们现在只剩下遗迹,而“一僧遗塔尚摩空”则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一个僧人的墓塔还在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逝去的岁月。

诗人接着描写自然景观,“万松雪类长波挂,八水源从异域通”,这里的“万松”和“八水”均为夸张之词,用以形容山林与河流的众多与壮美。雪覆盖的松树如同长波一般,而那些清澈的溪流则汇聚成河,从远方的异域源源不断地流向四周。

最后两句“家在天台最深处,见山还忆故山中”,透露出诗人的乡愁。诗人虽然身居天台之巅,但每当面对这般壮丽的景色,心中仍旧会泛起对远方故土的怀念。这里所谓的“最深处”不仅是地理位置,更蕴含了情感上的深沉。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与历史遗迹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往文化的缅怀以及个人对于故土的无尽乡愁。

收录诗词(1146)

吴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浙江台州府人(现今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田市吴桥村)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官秘书正字,因揭露秦桧卖国专权被罢官。后任监察御史,上疏宋高宗自爱自强、励精图治

  • 字:明可
  • 号:湖山居士
  • 生卒年:1104—1183

相关古诗词

寄刘与权与几

君在桃源山下居,我家相距百里馀。

神仙襟韵固异禀,草木臭味曾不殊。

一日京华定交契,十年太学论诗书。

断金高义薄云汉,阔视往往轻俗徒。

一时侪辈稍推许,二刘之外称三吴。

风云际会有早晚,一吴近已联朝裾。

四子徒怀经济术,蹭蹬今犹卧海隅。

苍生颙颙未苏息,天意其肯终舍诸。

丈夫遇则行所学,未遇不应为腐儒。

共约天台最深处,考定古今相与俱。

所冀激昂平日志,力取功名摅壮图。

谁知人事竟好乖,合并欲进还趑趄。

空堂独坐吊形影,仰天不觉兴长吁。

却忆长安日,相亲如友于。

一朝不会面,犹且嫌迹疏。

何况久睽隔,动见岁月除。

竟负鸡黍约,中心当何如。

窗间琴数弄,花下酒一壶。

自歌还自酌,此意君知无。

闻君南塘富山水,清虚旷绝如西湖。

好藏头角俟雷雨,他年同跃天之衢。

形式: 古风

寄江朝宗

碧云暮合首重回,正拟前村共探梅。

耐久直须看岁晚,追欢何必待春来。

山中纵有诗千首,花下谁同酒一杯。

顾我与君非面友,愿言命驾莫徘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寄江朝宗

藕花爽约约寒梅,开遍南枝尚未来。

今日有人传尺素,却云直待海棠开。

若赏海棠犹未晚,回头便见春风转。

只恐君无必信言,守到此时还更展。

形式: 古风

寄陈能之

乌府延登謇谔臣,共知吾道一时伸。

方陈谠论来裨国,还守清规去洁身。

峨豸岂能忘去佞,凭熊聊复试临民。

颇思一见论心曲,同醉梅花烂漫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