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晋天地郊明堂歌六首》中的第五首,名为“地郊飨神歌”,由魏晋时期的诗人傅玄所作。诗中描绘了古代祭祀天地的庄严场景,充满了对天地神祇的敬畏与崇敬之情。
首先,诗中提到“整泰折,俟皇只”,意味着在祭祀前,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等待着天地之主的降临。接着,“众神感,群灵仪”则描绘了神灵们被召唤而来,共同参与这场盛大的仪式。
“阴祀设,吉礼施”表明了祭祀活动的神圣性和庄重性,通过设置阴间的祭祀场所和施行吉祥的礼仪,以表达对神灵的尊敬和祈求。随后,“夜将极,时未移”强调了时间的精确掌控,确保仪式在特定的时间进行,体现了古人对时间的重视。
“只之体,无形象”揭示了神祇的神秘与无形,它们的存在超越了人类的感官认知。“潜泰幽,洞忽荒”进一步描绘了神祇的隐秘与深远,它们在幽暗中显现,却又仿佛存在于荒远之地。
“只之出,薆若有”则描述了神祇出现时的神秘感,它们似乎在暗处悄然出现,又仿佛随时可能消失。“灵无还,天下母”表达了对神灵的崇拜,认为它们是孕育万物的母亲,具有无尽的力量与智慧。
“只之来,遗光景”暗示了神祇的到来带来了光明与希望,它们的出现为世界带来了温暖与光明。“昭若存,终冥冥”则表达了神灵虽不可见,但其影响却无处不在,始终照耀着人间。
“只之至,举欣欣”描绘了神灵降临后,人们心中的喜悦与欢欣。“舞象德,歌成文”表示了人们通过舞蹈和歌唱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赞美,这些艺术形式成为了连接人与神之间的桥梁。
“只之坐,同欢豫”进一步强调了神灵与人们的和谐共处,他们一同享受欢乐与安宁。“泽雨施,化云布”象征了神灵的恩赐,如雨水般滋润大地,化作云朵播撒福祉。
“乐八变,声教敷”展示了音乐在祭祀中的重要角色,它不仅美化了仪式,也传播了教化的意义。“物咸亨,只是娱”表达了万物因神灵的恩惠而繁荣昌盛,人们以此来取悦神灵。
“齐既洁,侍者肃”强调了仪式的清洁与肃穆,参与者们以虔诚的态度进行准备。“玉觞进,咸穆穆”描绘了供奉神灵的酒杯,充满了庄重与和谐的气息。“飨嘉豢,歆德馨”表示了对神灵的供奉,不仅有美味的食物,还有高尚的品德作为献祭。
“祚有晋,暨群生”表达了对神灵赐福的期待,希望神灵的恩泽能够惠及整个国家和人民。“溢九壤,格天庭”意味着神灵的祝福如同泉水般涌出,遍及大地,直达天庭。“保万寿,延亿龄”最后祝愿神灵保佑人们长寿,并且这种祝福能够延续到亿年之后。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古代祭祀活动中对天地神祇的崇高敬仰,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