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竹亭》由明代诗人陈圭所作,通过对竹亭的描绘,展现了竹子坚韧不拔、高洁脱俗的品格,以及竹亭在自然与人文景观中的独特地位。
首句“簇簇琅玕翼翼亭”以“琅玕”比喻竹子,形象地描绘了竹子丛生、排列整齐的景象,如同展翅飞翔的鸟儿,生动而富有动态感。接着,“江山千载重斯名”一句,将竹亭置于历史与自然的宏大背景之下,强调其长久以来承载的文化与自然价值。
“岁寒有节凌霄汉,昼静无尘到几屏”两句,进一步赞美竹子在严冬中依然保持高洁之节,直指云霄,同时在白天宁静之时,竹亭不受尘埃侵扰,显得清幽雅致。这两句不仅描绘了竹子和竹亭的外在美,更蕴含了诗人对竹子内在精神品质的深刻赞赏。
“摘寔尚堪供凤食,开窗时复听莺鸣”则通过想象,将竹子与神话中的凤凰、自然界的黄莺联系起来,进一步强化了竹子的神圣与生机勃勃的形象。凤凰象征吉祥,黄莺鸣叫则代表了春天的来临和生命的活力,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和谐、美好的自然与人文共生的意境。
最后,“主人若欲添风月,快剑还须斩数茎”一句,以主人想要增添更多风雅之事为引,表达了对竹亭及其周围环境的珍惜与保护之意。这里的“快剑斩数茎”并非实指,而是借喻,暗示了对破坏美好事物行为的坚决反对,同时也体现了对竹子生命力的敬畏与尊重。
综上所述,《竹亭》一诗通过细腻的笔触,不仅描绘了竹亭及周围环境的美丽景色,更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的赞美,以及对文化传承与环境保护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