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游

孤亭入阴森,竹径北松坞。

高林动清吹,犹滴前夕雨。

解衣此危坐,左右一不许。

性本不奈杂,况复兹寡侣。

孤怀托寥旷,世虑绝参伍。

幽花为谁笑,独鸟只自语。

身闲得天全,一息了万古。

忽往而忽来,其谁知踽踽。

形式: 古风

翻译

孤独的亭子深入阴暗,竹林小径通向北边的松林.
高大的树林中传来清风声,仿佛还残留着傍晚的雨滴.
我解开衣服在这危险的座位上静坐,无人陪伴左右.
我的本性就无法忍受纷扰,更何况现在只有我一人.
我将孤独的心寄托于空旷之中,世间忧虑都消失无踪.
幽深的花朵为谁绽放笑容,孤独的鸟儿独自低语.
身心悠闲,仿佛得到了天地的完整,一息之间便消解了万古的时光.
时而到来,时而离去,又有谁知道我这孤独的步履.

注释

孤亭:孤独的亭子。
阴森:阴暗、寂静。
竹径:竹林小路。
松坞:松树丛生的地方。
清吹:清风声。
前夕雨:傍晚的雨滴。
危坐:谨慎地坐着。
不许:无人陪伴。
杂:纷扰、杂乱。
寡侣:孤单的伴侣。
寥旷:空旷、寂寥。
世虑:世俗的忧虑。
参伍:交错、混杂。
幽花:幽深的花朵。
独鸟:孤独的鸟儿。
天全:天地的完整,指心境的宁静。
万古:极言时间之长。
踽踽:孤独、独自行走的样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淡泊明志的生活状态和心境。诗人在一个孤寂的亭中,四周是阴森的竹林和北松之声,这一切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忧郁的情景。高大的树林在清风中摇曳,似乎还残留着昨夜的雨珠。

诗人解开衣襟,在这危坐之处,左右皆不可许人入内,是在表达对个人空间和心灵世界的珍视与保护。这也反映了诗人的性格本就不适应喧嚣繁杂的环境,更何况现在四周寥寥无几的知音。

"孤怀托寥旷,世虑绝参伍"一句,则更深层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超脱,他将自己的思念寄托于辽阔而又空灵的自然之中,而对于世俗的忧虑则是完全不再参与和比较。

接着,"幽花为谁笑,独鸟只自语"描绘了一幅幽静的景象。诗人通过这种景色表达了自己的心境:即使是在这寂寞之中,也有花开笑对着自己,鸟儿也在低语,只是这些都不是为了他人,而是自然界自身的美好。

"身闲得天全,一息了万古"则显示出诗人对于个人自由和精神完整性的追求。在这样的环境与心境中,他得到了身心两方面的解脱,仿佛一口气能够穿越整个历史长河。

最后两句"忽往而忽来,其谁知踽踽"则是对生命无常的一种感慨。人生如行云流水,不可捉摸,又似乎无人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奥秘和悲哀。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精神世界的珍视、对于世俗喧嚣的超脱,以及对生命意义深刻的感悟。

收录诗词(863)

文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 字:与可
  • 号:笑笑居士
  • 籍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
  • 生卒年:1018~1079年

相关古诗词

秋山

孤峰露苍骨,疏木耸坚干。

高堂挂虚壁,爽气来不断。

形式: 五言绝句 押[翰]韵

秋日晚晴呈同院

秋风淅淅吹碧虚,白云鳞鳞如卧鱼。

共君今夜赏明月,兴来谁欲骑蟾蜍。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鱼]韵

秋兴二首(其二)

百虫感秋阴,入夜声更切。

问尔苦何事,到晓啼不歇。

盈庭不可止,蓊秽藏万穴。

会是天使然,相将送凋节。

形式: 古风 押[屑]韵

秋兴二首(其一)

晨风吹茂林,夕露下芳畹。

秋容变憔悴,复此白日短。

萧萧岁华暮,冉冉节物换。

浩叹倚前楹,使我心曲乱。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