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桥陵龙升空剑履,谷林通树非观美。
骊山冢底凫雁销,青梧树下麒麟委。
郢州城东纯德山,郁郁佳城余废垒。
寝殿灰飞华表孤,曲渠泉涩朱门圯。
生为藩王殁称帝,松柏无烦向西靡。
祇怜拱木已尽摧,犹幸前和未遭毁。
缅怀建文与景皇,手握乾符作天子。
易名莫获及其身,追王偏能尊既死。
当时议论争短长,事久终应定谁是。
吁嗟竹简出人世,零落蟾蜍盛滴水。
一双玉鱼犹宛然,三重铜棺亦徒尔。
为君难保不失势,带剑上丘古如此。
遥瞻斜照十三陵,尚护闲云暮山紫。
这首清代叶封的《故兴献帝陵》描绘了兴献帝陵的景象,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陵墓的荒凉与历史变迁。首句“桥陵龙升空剑履”暗示陵墓的神秘与帝王的威严,接下来的“谷林通树非观美”则描绘了陵园的自然风貌,与华丽的皇家气派形成对比。诗人通过“骊山冢底”、“青梧树下”等意象,表达了对兴献帝陵昔日繁华的追忆。
“郢州城东纯德山”至“曲渠泉涩朱门圯”描述了陵寝的衰败,寝殿的遗迹和朱门的倒塌象征着王朝的衰落。兴献帝虽生为藩王,死后却得以称帝,但诗人感慨“生为藩王殁称帝,松柏无烦向西靡”,表达对他的命运哀叹。
“缅怀建文与景皇”提及了其他两位皇帝,暗示兴献帝在历史中的地位。后半部分提到的“竹简”、“蟾蜍”、“玉鱼”、“铜棺”等物,寓言了历史文献的留存与帝王遗物的无常,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无情和权力的脆弱。
最后,“遥瞻斜照十三陵,尚护闲云暮山紫”以景结情,以十三陵的宁静画面收束全诗,表达了对兴献帝陵的深深怀念以及对历史沧桑的感慨。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不详
虽至名山似谪居,顾瞻清禁引华裾。
陈情已遂无遗恨,载笔相传有赐书。
人立云端高独鹤,客来秋晚寄双鱼。
风尘却愧非仙骨,枉问丹砂叹久虚。
托怨灵妃赋《感甄》,多情玉枕暗伤神。
莫嫌泣豆相煎急,蚤与君王作路人。
曲槛澄潭侧,泉声晓夜闻。
竹烟遮午日,山色织秋雯。
池静留孤月,人闲对片云。
沧洲原不远,可许与平分。
新柳近危城,晴波燕子轻。
潮声环郭远,春色渡江明。
细草烟中密,高林雨后平。
疏篱临曲岸,小泊听啼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