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慎行所作的《秋怀四首》之三,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功名与自然的深刻思考。
首句“风入疏林月半横”,描绘了秋夜微风吹拂稀疏树林,月光斜挂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凉意的氛围。次句“秋声一夜壮心惊”,则以秋夜的声响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使得原本壮志满怀的心灵在一夜之间感到震撼,暗示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岁月不待人的感慨。
接着,“柴桑故自饶归兴,中散由来少宦情”两句,运用典故,借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和嵇康(字叔夜,世称中散大夫)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仕途的淡泊态度。陶渊明因不满官场黑暗而辞官归隐,嵇康则因不愿妥协而选择远离官场,这两人都体现了对自由与个性的追求。
“名利百年身易老,文章千古事难成”两句,揭示了人生的短暂与功名的虚幻。诗人认为,追求名利虽然可以让人在短暂的一生中获得一些物质或社会地位上的满足,但这些都终将随时间消逝;相比之下,创作文章虽不易成就,却能流传千古,留下精神的永恒。
最后,“恩深未报惭明主,苦忆深山桂树生”表达了诗人对未能尽忠报国的愧疚之情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深深怀念。诗人可能意识到自己未能充分履行对国家的责任,内心充满愧疚,同时又渴望回到那片让他心灵得到慰藉的深山之中,与自然和谐共处。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个人价值以及自然与人文关系的独到见解,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