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宋代诗人张守所作,题为《被召赴经筵途中偶成》。诗中描绘了诗人度岭三年后的归途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个人情感的深刻抒发。
首联“度岭三年叹陆沉,一抛城市洗尘襟。”开篇即表达了诗人历经三年跋涉,终于离开繁华都市,回归自然的喜悦之情。这里的“陆沉”既指山岭,也暗含世事沉浮之意,诗人通过这一词语,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和对当下清静生活的向往。
颔联“雷霆激石泉声怒,烟雨埋云树色深。”进一步描绘了旅途中的自然景象。雷鸣声中,泉水激荡,展现出一种力量与生机并存的壮丽景象;而烟雨笼罩下的云雾深处,树木郁郁葱葱,一片深邃之感。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和细节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雄伟与神秘,同时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深沉。
颈联“食肉向无编贝齿,忧时空有未灰心。”转而表达诗人对生活态度的思考。这里“食肉向无编贝齿”可能是指诗人不追求奢华的生活方式,而“忧时空有未灰心”则表明尽管生活中有忧虑,但内心依然保持着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希望。这种淡泊名利、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体现了诗人高尚的道德情操。
尾联“露门劝讲高华地,倦鸟终当返故林。”以“露门劝讲”象征着知识与智慧的传播,而“倦鸟终当返故林”则是对回归本真、寻找心灵栖息之所的渴望。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也寄托了其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和对精神家园的向往。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描绘和深刻的个人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生活态度的反思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