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元代诗人姚燧创作,题为《姚嗣辉南桤堂》,通过桤木这一自然物象,表达了对人才价值的深刻思考和对品德高尚者的赞美。
诗中首先描绘了桤木生长在峨岷之地,其枝干直冲云霄,虽与樗(一种低贱的树)为邻,却展现出坚韧不屈的生命力。然而,桤木的命运多舛,匠石视而不见,仅被用来作为柴薪。这象征着社会对某些才华横溢之人的忽视和不公。但诗人强调,桤木的价值在于它生于故山,不因世人不珍而改变其本质,正如品德高尚之人,不因外界评价而动摇。
接着,诗人回忆起与桤木的别离,十年间,清溪潺潺,时光荏苒。桤木的名字被刻在堂楣之上,仿佛是对故乡的怀念,对故人的思念。诗人借此表达对好友姚嗣辉的深厚情谊,如同对故乡的眷恋一般。他希望姚嗣辉能像《小弁》诗中的主人公一样,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如同桑梓之情,始终紧密相连。
最后,诗人以“盛德古自卑”一句,赞扬了品德高尚者无需外在的赞誉,因为他们内心的美德已足够伟大。并以樗里疾(战国时期著名的智囊人物)为例,说明真正的智者不仅拥有智慧,还能得到重用,实现自我价值。诗人以此鼓励姚嗣辉,虽然当前可能遭遇不公,但凭借其卓越的才能,终有一天会得到应有的认可和重用,如同桤木终将被铭记于心。
整首诗通过对桤木命运的描绘,寓言般地探讨了人才价值、品德与命运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友情、忠诚与自我价值的追求。诗中充满了对高尚品德的颂扬和对公平正义的渴望,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