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密老住五峰

我穿高安过萍乡,七十二渡绕羊肠。

水边林下逢衲子,南北东西古道场。

五峰秀出云雨上,中有宝坊如侧掌。

去与青山作主人,不负法昌老禅将。

栽松种竹是家风,莫嫌斗绝无来往。

但得螺蛳吞大象,从来美酒无深巷。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从高安途径萍乡,经过七十二次渡口,道路曲折像羊肠。
在水边树林中遇见了僧人,这是南北东西往来的古老道场。
五座山峰高耸入云雨之间,其中有一座宝塔如同侧立的手掌。
我要与青山共主,不辜负法昌老禅师的期望。
我家的传统是种植松竹,不要嫌弃这里人迹罕至没有往来。
只要能有大志如螺蛳吞象,那么美酒无需藏于深巷就能闻名。

注释

高安:地名。
萍乡:地名。
七十二渡:形容路途曲折,次数众多。
衲子:僧人。
古道场:古老的修行场所。
五峰:五座山峰。
宝坊:珍贵的佛塔。
法昌:可能指寺庙或禅师名。
栽松种竹:家庭传统,象征高洁。
斗绝:偏远,孤绝。
螺蛳吞大象:比喻志向远大。
美酒无深巷:美酒无需隐藏,自然吸引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所作的《送密老住五峰》。诗中,诗人黄庭坚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送别密老前往五峰的情景。他回忆自己曾途经高安和萍乡,沿途经过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山水之间遇见了身披僧衣的衲子,感受到古道场的沧桑与宁静。五峰高耸入云,其上的宝坊如同侧掌般清晰可见,表达了对五峰胜境的赞美。

诗人祝愿密老能成为青山的主人,不负法昌老禅将的期望。他还提到自家的优良传统,即栽种松竹,虽地处偏远,却并不介意人迹罕至。最后,诗人以富有哲理的比喻收尾,表达对密老包容万物、志向远大的期许,即使身处僻静之地,也能有大胸襟,如同螺蛳吞象,暗示密老能成就非凡事业,而美好的酒香无需藏于深巷,自然吸引人来。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寄寓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修行生活的敬仰。

收录诗词(2359)

黄庭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 字:鲁直
  • 号:山谷道人
  • 籍贯: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
  • 生卒年:1045.8.9-1105.5.24

相关古诗词

送曹子方福建路运判兼简运使张仲谋

曹侯黄须便弓马,从军赋诗横槊间。

阿瞒文武如兕虎,远孙风气犹斑斑。

昨解弓刀丞太仆,坐看收驹十二闲。

远方不异辇毂下,诏遣中使哀恫鳏。

吾闻斯民病盐策,天有雨露东南乾。

谢君论河秉禹贡,诘难蜂起安如山。

老郎不作患失计,凛然宜著侍臣冠。

愿公不落谢君后,江湖以南尚少宽。

百城阅人如阅马,泛驾亦要知才难。

盐车之下有绝足,败群勿纵为民残。

官焙荐璧天解颜,瀹汤试春聊加餐。

子鱼通印蚝破山,不但蕉黄荔子丹。

道逢使者汉郎官,清溪弭节问平安。

天子命我参卿事,奋然相对亦可欢。

回波一醉嘲栲栳,山驿官梅破小寒。

形式: 古风

送黄龙晓禅师住观音颂

黄龙一卧十五年,搅潭惊起旧头角。

张公搅潭是好心,但向西江起风雹。

河阳新妇画蛾眉,老婆不可重新学。

长连体上铺棘针,满钵饭饤铁菱角。

有能欢喜受供养,聪明一一安排著。

张公若问解何宗,食月虾蟆救月弓。

形式: 古风

送焦浚明

西瞻岷山兮东望峨眉,锦江清且涟漪。

地灵山秀诞豪杰,来入中州振羽仪。

相如傲万物,子云穷一经。

黄金卖赋聘私室,白头大夫不公卿。

穷阎卜肆閒,十步一豪英。

竟无人识李仲元,不可屈致严君平。

四君德音闭黄壤,只今垄头松柏声。

我住叶公城,常如井底坐。

不谓焦夫子,闻风肯来过。

焦子初见我,如兰生幽林。

春风为披拂,始得香满襟。

中怀坦夷眉宇静,外慕淡薄天机深。

花开鸟啼昼寂寂,酒阑烛明夜沈沈。

人皆扶牵烂漫醉,子更把书求本心。

二年与灯火,琢子之玉鍊我金。

焦夫子,我以陋邦无人把书策,邂逅逢君得三益。

胡为弃我忽远行,手捧嘉阳从事檄。

焦夫子,君起为我舞,我其为君歌。

君方跨马涉远道,湖外地少山川多。

霜秋摇落天日远,西风翻翻水惊波。

一筵谈笑遂相失,两地离愁各奈何。

焦夫子,酒行君定起。此杯须百分,少别遂万里。

归寻所种树,应已数千尺。

试照嘉阳水,君发犹未白。

古人不朽事,所愿更勉力。

别后相逢岂在言,拭目看君进明德。

形式: 古风

送谢公定作竟陵主簿

谢公文章如虎豹,至今斑斑在儿孙。

竟陵主簿极多闻,万事不理专讨论。

涧松无心古须鬣,天球不瑑中粹温。

落笔尘沙百马奔,剧谈风霆九河翻。

胸中恢疏无怨恩,当官持廉庭不烦。

吏民欺公亦可忍,慎勿惊鱼使水浑。

汉滨耆旧今谁存,驷马高盖徒纷纷。

安知四海习凿齿,拄笏看度南山云。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