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雪

能积又能亡,时高又时低。

圭璧随所寓,陵谷岂可齐。

夷坦掩曲径,勿使狐生疑。

光明破宿霭,勿使鸡求栖。

在腊方得时,此意非尔知。

知我为馀寒,不知为繁禧。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积雪》由宋代诗人黄裳所作,通过描绘积雪的自然现象,巧妙地融入了深刻的哲理思考。

首句“能积又能亡”,以积雪的形成与消融,象征事物发展的无常与变化。积雪的积累与消失,反映了自然界中物质状态的转换,同时也寓意着人生与世间万物的兴衰更替。

“时高又时低”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变化的不确定性,积雪的高度会随着天气的变化而波动,如同人生的起伏不定。这一句暗示了人们应当顺应自然规律,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不是固执于一时的高低。

“圭璧随所寓,陵谷岂可齐。”这里将积雪比作珍贵的圭璧,指出它们虽然珍贵,但因所处位置不同,其价值和形态也会有所差异,无法完全相提并论。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隐喻,提醒人们要认识到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不同背景下的价值差异。

“夷坦掩曲径,勿使狐生疑。”这一句表达了对简单与复杂关系的理解。平坦的大道可能掩盖了曲折的小径,使得那些寻求独特路径的人产生疑惑。这不仅是在说自然界的景象,也是在告诫人们在面对选择时,不应盲目追求平坦易行的道路,而应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勇于发现和尝试不同的可能性。

“光明破宿霭,勿使鸡求栖。”通过比喻,诗人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像阳光驱散雾气一样,勇敢地克服障碍,而不是像鸡一样寻找避难所。这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人们面对困境时不退缩,而是寻求解决之道。

“在腊方得时,此意非尔知。”这句话点明了时机的重要性。在寒冷的冬季,积雪的形成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但并非每个人都能理解或感受到其中的意义。这既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也是对人生智慧的启示,强调了对时机把握的重要性。

“知我为馀寒,不知为繁禧。”最后两句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洞察。在经历严冬之后,人们往往更能珍惜春天的到来,认识到艰难时期的价值。这不仅是对自然循环的感慨,也是对人生经历的反思,提醒人们在逆境中也能找到成长和希望。

综上所述,《积雪》一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巧妙地融入了对人生、社会和自然规律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哲学视角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724)

黄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丰五年(1082)进士第一,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卒赠少傅。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和词人,其词语言明艳,如春水碧玉,令人心醉,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词作以《减字木兰花》最为著名,流传甚广

  • 字:勉仲
  • 籍贯:延平(今福建南平)
  • 生卒年:1044-1130

相关古诗词

交游

率尔相会遇,欣然同醉吟。

意外谈笑易,胸中矛戟深。

契合好甘醴,听闻嫌正音。

交结自此始,刎颈当知心。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酬程忠彦见寄(其一)

新吟走长须,喜鹊鸣高枝。

邂逅固有分,非人所能期。

对坐俯寒壁,得予尤相宜。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酬程忠彦见寄(其二)

进取俄比肩,欢笑亦倾盖。

一梦长相寻,寻子江天外。

子来慰所思,苦吟酬适会。

形式: 古风 押[泰]韵

酬程忠彦见寄(其三)

京尘化我衣,吴风变子语。

二人还相逢,道在无今古。

薰泽何所为,本无缁与素。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