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一止所作的《次韵牧庵禅师持公见贻一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手法,展现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
首句“衲底摩尼直万金”,以“摩尼”比喻僧衣上的装饰,暗示禅者虽身居简朴,内心却拥有无价之宝。接着“半生空探九渊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追求的反思,认为一生的探索可能徒劳无功,暗含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波离忏罪何名罪,老可安心不见心”两句,借用佛教术语“波离”来探讨罪与非罪的界限,指出在老去之时,心灵得以平静,无需过分纠结于内心的纷扰。这里体现了禅宗中“放下”的智慧,即通过内心的平静达到解脱。
“碧涧寒泉流自古,斋厨煮菜味常今”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生命力的画面,碧绿的山涧中泉水潺潺,即使时间流逝,其自然之美依旧不变;斋厨中的菜肴虽然简单,但味道却能让人回味无穷。这两句寓言了生活的本质在于内心的平和与满足,而非外在物质的丰富。
最后,“牧庵已断人牛迹,纯白何妨黑半侵”以牧庵为引子,进一步阐述了禅宗中关于“无我”、“空性”的理念。牧庵断绝了人与牛之间的界限,象征着超越了个体与外界的对立,达到了心灵的纯净与自由。同时,纯白与黑半侵的对比,寓意着在纯净的心灵中,即使是世俗的污点也能被包容和接纳,体现了禅宗中包容万物、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禅宗思想的深刻解读,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内心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