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前人题六和寺壁

上方楼殿已幽深,更向诸峰胜处寻。

金摆池鱼惊俗眼,琴调山溜写清音。

红芝九本初无种,翠柏千株自有心。

众羡宫师康且寿,始知功德积来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六和寺的壮丽景色与深厚意蕴。诗人赵抃以细腻的笔触,将六和寺的楼殿、群峰、金池、山泉、红芝、翠柏等自然景观与人文气息巧妙融合,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宁静致远的意境。

首联“上方楼殿已幽深,更向诸峰胜处寻”,开篇即点明了六和寺的地理位置,楼殿隐于幽深之处,而诗人则进一步探索,寻找着更为绝美的风景。这种探索精神,体现了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

颔联“金摆池鱼惊俗眼,琴调山溜写清音”,通过“金摆池”与“山溜”的对比,展现了自然与人工的和谐之美。金池中的游鱼被池水的清澈所吸引,仿佛在向世人展示其独特的魅力;而山间的泉水,则如同古琴之音,流淌出清脆悦耳的旋律,令人心旷神怡。

颈联“红芝九本初无种,翠柏千株自有心”,诗人以“红芝”与“翠柏”为载体,表达了对自然生命力的赞美。红芝虽未经过人工培育,却能自生自长,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翠柏则以千株之多,彰显其坚韧不拔的精神,象征着深厚的人文情怀。

尾联“众羡宫师康且寿,始知功德积来阴”,诗人借众人对宫师健康长寿的羡慕,暗示了六和寺及其僧侣们所积累的功德,不仅惠及自身,也影响着周围的人。这不仅是对六和寺的赞誉,也是对佛教文化中“因果报应”观念的体现,强调了道德修养与福祉之间的内在联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六和寺及其周边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收录诗词(735)

赵抃(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陪前人游西湖兼简坐客

丝管喧喧拥画船,澄澜上下照红莲。

一樽各尽十分酒,四老共成三百年。

北阙音书休忆念,西湖风物且留连。

杭民夹道焚香看,白发朱颜长寿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再用前韵

共泛湖光范蠡船,持杯欢客倒金莲。

此时朋契偕行乐,何日郡恩许引年。

照水暗知华发改,倚楼高与紫云连。

安车盛暑盘桓好,况是人间一散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武林言怀寄程给事

岁丰公暇两安舒,吴越诗筒不使疏。

世契琼瑶风谊厚,秋光怀袖气凉初。

二千石重閒无计,七十年过退有馀。

得旨便归田陇去,乡人从笑老农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次韵前人怀西湖之游

昔时唐殿预英雄,今独湖山幸会逢。

谪宦青钱曾万选,承恩白首是三公。

龙山我念经年别,虎榜君曾昔日同。

老守七章还印绶,俞音朝暮出宸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