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公佩之泸

炎薰五月只须臾,底事书生亦渡泸。

午影风凉槐系马,晓岑云白杖挑壶。

见闻幽谷莺迁木,气类朝阳凤集梧。

见说阿房曾有赋,声名速为诧东都。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翻译

炎热的五月转眼即逝,为何书生也要渡过泸水?
午后的阳光透过槐树带来清凉,清晨山巅白云缭绕,手杖挑着酒壶漫步。
在幽深山谷中,听见莺鸟迁徙的鸣叫,如同朝阳下的凤凰聚集在梧桐树上。
听说阿房宫曾经有华丽的辞赋,那里的名声迅速传遍了东都。

注释

炎薰:炎热。
五月:五月。
只须臾:转眼间。
底事:为何。
书生:读书人。
渡泸:渡过泸水。
午影:午后的影子。
风凉:清凉的风。
槐系马:槐树下拴马。
晓岑:清晨的山峰。
云白:白云。
杖挑壶:手杖挑着酒壶。
见闻:所见所闻。
幽谷:幽深山谷。
莺迁木:莺鸟迁徙。
气类:同类。
朝阳:朝阳。
凤集梧:凤凰聚集在梧桐。
阿房:阿房宫。
赋:辞赋。
声名:名声。
速为诧:迅速传播。
东都:东都洛阳。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冯时行的作品,名为《送王公佩之泸》。诗人在炎热的五月里,仅只片刻,就要与友人王公告别,而王公即将渡过泸水。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和生动的情感抒发,展现了深厚的友情和依依不舍的情怀。

"午影风凉槐系马"一句,刻画出中午时分,阳光炙热之下,树荫成为了避暑之所,而朋友们则在此处系马休息。诗中的"晓岑云白杖挑壶"表达了清晨时分,山岭间浮动着洁白的云雾,仿佛有人在此挑水,显得格外宁静。

接下来的两句"见闻幽谷莺迁木,气类朝阳凤集梧"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这里,“莺迁木”指的是鸟儿在树间穿梭,而“气类朝阳凤集梧”则是比喻诗人对王公的崇高敬意,宛如朝阳下的凤凰集聚于梧桐之上。

最后,"见说阿房曾有赋,声名速为诧东都"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上的宏伟建筑——阿房宫的赞美。这里的“赋”是指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而“声名速为诧东都”则意味着这座宏伟建筑及其相关故事迅速传遍了整个东都(即洛阳),成为了人们谈论的焦点。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历史文化的巧妙引用,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友情与敬仰之情。

收录诗词(299)

冯时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冯献道运使得岸字

蜀江滟新肥,送客上霄汉。

别怀老易感,醉帻狂更岸。

春暄鼓气全,风软帆力半。

青云随步履,紫气郁几案。

清明销积阴,当阳盛熙旦。

群奸付严科,四海归睿断。

君行此其时,国光炳大观。

况乃济时须,礧砢真巨干。

举杯酬柂尾,为赋鹿鸣乱。

云从动岩穴,起我病痯痯。

沟壑未填委,胡为甘屏窜。

日边多故人,为我致此段。

形式: 古风

送召客

暮春送客朝明光,颠风吹花绕柂樯。

大江吞天日出没,赤心许国一苇航。

平生梦蹑螭龙尾,天门九重九万里。

一朝巨手开天关,丹极紫霄随步履。

儿辈端非五湖匹,国柄今归谢安石。

遥之别墅清昼长,笑拂楸枰行折屐。

共倾东海洗乾坤,景仁况是名公孙。

四郊多垒士之耻,富贵浮云何足论。

宦海十年风退鹢,我亦弹冠听推檄。

安能郁郁久居此,朔饥欲死心不死。

形式: 古风

重阳登翠围亭亭废十年竹柏蓊然殊蔽远眼命寺僧芟除剪伐屏翳豁开林峦杳霭殆丹山之绝胜处也与同游分韵赋诗以老杜开林出远山为韵得远字

林樾失洗沐,丛灌老偃蹇。

坐令轩豁地,雍穆成奥阃。

千年李峨眉,孤调绝攀挽。

径欲刬君山,笑看湘水远。

我来此亭上,造化阅舒卷。

何堪浩荡意,郁郁仰若俛。

兰蕙生当门,尚尔付锸畚。

大材廊庙具,顾此何衮衮。

石角砺霜斧,一斩三百本。

图事欲大快,不复计小损。

天地英气归,川原胜魂返。

镜开水滟滟,龙转山蜿蜿。

卧虹踏归市,融云护春垦。

晴光荡芳酌,中筵舞蹲蹲。

黄花压客帽,胡床秋风稳。

万象竞参揖,相见一何晚。

通塞有时运,明晦理相反。

干戈天地闭,抚事切深悃。

痛浇磈磊胸,不复效老阮。

形式: 古风

除夕

峡里江山暮,愁边日月穷。

酒浓新不饮,春近旧多慵。

岁事横胸臆,年华入鬓蓬。

明朝有王会,心与蜀江东。

形式: 五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