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寓洛阳宝坛有僧悟超类有道者与语论事能援古證今盖未祝发时读孔氏之史书涉猎大义为浮屠犹不废今老矣不复读也形骸枯槁真能遗世故而玩死生者送予至龙门陪予游东西两山作此诗别之

我生江海上,性与鱼鸟逸。

端来入世网,竟坐形骸役。

此心本洞然,六月遭怵迫。

常恐忘迹熟,主人不胜客。

道人偶相逢,宿契类畴昔。

巉岩秀眉目,灰槁心木石。

语我学道难,吾徒犹不力。

纷华久风靡,外慕失阃域。

卑之毋高论,遣去身外物。

未能忘饥寒,衣布饭疏粝。

此语君自味,至道在咫尺。

阅人吾虽多,子独无荆棘。

送行聊过溪,共蹑登山屐。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过所作,名为《送僧悟超》。诗中描绘了诗人与僧人悟超的相遇与离别之情。

诗人自述生于江海之上,性情与鱼鸟相似,自由自在。然而,踏入世俗,却深陷于生活的束缚之中。他内心原本清澈明净,但在炎热的夏日,仍感到被外界的压力所困扰。诗人担心自己会忘记初心,成为主人难以驾驭的客人。

与悟超僧人的偶然相遇,让诗人仿佛找到了知音,两人之间的默契仿佛是前世的缘分。悟超僧人眉眼俊秀,心如木石,言语间透露出对修道的深刻理解。他向诗人阐述了学道的艰难,并鼓励诗人要更加努力。在繁华的世界中,人们往往被外在的诱惑所迷惑,失去了自我定位。悟超僧人告诫诗人,不要高谈阔论,而是要摒弃身外之物,专注于内心的修行。

尽管诗人深知生活中的饥寒交迫,但仍然坚持穿着布衣,食用粗粝的食物。悟超僧人的话让诗人深思,真正的至道其实就在身边,触手可及。诗人感慨自己见过许多人,但悟超僧人却如同清泉,没有一丝尘埃。

最后,诗人送别悟超僧人至龙门,两人一同踏上了登山之旅。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悟超僧人深厚的情谊,也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298)

苏过(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次韵范信中

将军山林士,本无轩冕意。

乘流亦悠悠,得坎便止止。

平生剧孟徒,作诗建安似。

曹刘或争先,沈谢何足拟。

人穷语益工,天或相夫子。

念君绿发初,四海一身耳。

要见元鲁山,万里立自致。

许君窥藩篱,竟以身后委。

翩然复蹑蹻,便非昔隐几。

功名颇见迫,终欲老云水。

岂料小卜筑,一溪城市里。

从兹傥来物,不足置愠喜。

用寻巢许游,无愧汝颍士。我有?稏田,君多樱笋美。

杖屦日往来,风流岂不伟。

形式: 古风

次韵赵承之留别

出处事莫并,昔谙今则疏。

一从畏车冕,意遂甘泥涂。

种发日就白,衰颜宁再朱。

壮心空万里,老病寄一区。

故人来蓬海,过门问樵苏。

平生诗酒豪,醉倒扶吴姝。

忆昨试京兆,笑谈鼠盗无。

鸡牛本同割,刀几无精粗。

去去南阳野,何以为君娱。

三年方赤地,政成少踟蹰。

古为贤守多,方略想可图。

民言或有酌,近数崔大夫。

惜哉事大谬,谁为焚丹书。

形式: 古风

小斜川

我老不自爱,几时真罢休。

浮沈闾里间,漫效马少游。

年来五十化,逝水无停流。

胸中粗已了,浩荡欲没鸥。

渊明我同生,共尽当一丘。

试筑小斜川,佳名偶相俦。

亦称辛丑岁,与公更倡酬。

当时二三友,得如我友不。

赋诗俱不地,疑有湛辈忧。

聊将桃李句,琼瑰副吾求。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子庄约况之游西溪不至任有诗次其韵

边城无一娱,孰云从军乐。

惟有退食间,柴门可罗雀。

念我江湖人,久负渔樵约。

安得漫浪游,时解冠带缚。

令尹我辈人,孤标寡然诺。

晚逢任参军,诗思涌泉落。

裹饭从子来,隐几访南郭。

庶结三友欢,一笑忘杯酌。

西溪渌已涨,渚柳风交错。

目断君不来,孤鸿没山脚。

形式: 古风 押[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