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对“参高亭”的独特感受与赞美。诗人以“称得斯亭万古名”开篇,赞叹亭子之名流传千古,引出对“光荣谁是贵公卿”的疑问,暗含对权贵的讽刺,强调真正的荣耀并非来自权位。
接着,“连甍蜗角无宽窄,九鼎鸿毛有重轻”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亭子所在的山峦比作蜗角,虽小却连绵不绝,象征着自然界的广阔与人类视野的局限;而“九鼎”与“鸿毛”的对比,则表达了在自然面前,人类的功名利禄显得微不足道。
“山月上来风自好,穴龙潜处水偏清”描绘了夜晚山中月色与清风的美好,以及深藏地下的龙穴所滋养的清澈之水,进一步渲染了自然环境的静谧与纯净。
最后,“登临多少难言趣,独是吾人会此情”表达了诗人独自登临参高亭时的独特体验与情感共鸣,暗示了只有真正理解自然与内心和谐统一的人,才能领略到这种难以言表的乐趣和情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人生价值的反思,体现了明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文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