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僧的生活状态与心境,充满了禅意和宁静之美。
首句“高僧忘世相”,开篇即点出高僧超脱世俗的境界,他仿佛与世隔绝,达到了心灵的自由与宁静。接着,“缚屋就云深”一句,形象地描述了高僧所居之处,远离尘嚣,隐匿于云雾缭绕的山林之中,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
“静看千峰白,幽栖半榻阴”进一步展现了高僧生活的环境与心境。千峰白雪皑皑,一片寂静,高僧在这样的环境中安逸地栖息,半榻阴凉,既体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之美,也映射出高僧内心的平和与淡泊。
“卷舒虽有态,去住本无心”则揭示了高僧对待生活变化的态度。无论是卷起还是舒展,都带有某种姿态或形式,但他的内心却始终保持着平静与无欲无求的状态,对于去留、生灭之事,他都以一颗无心之态面对,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智慧与境界。
最后,“我亦求閒者,何时一访寻”表达了诗人对高僧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渴望接近、体验这种超凡脱俗生活的愿望。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高僧与自然和谐共处、心灵超脱世俗的境界,以及诗人对此种生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