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葛行

春溪几回葛花黄,黄麝引子山山香。

蛮女不惜手足损,钩刀一一牵柔长。

葛丝茸茸春雪体,深涧择泉清处洗。

殷勤十指蚕吐丝,当窗袅袅声高机。

织成一尺无一两,供进天子五月衣。

水精夏殿开凉户,冰山绕座犹难御。

衣亲玉体又何如,杳然独对秋风曙。

镜湖女儿嫁鲛人,鲛绡逼肖也不分。

吴中角簟泛清水,摇曳胜被三素云。

自兹贡荐无人惜,那敢更争龙手迹。

蛮女将来海市头,卖与岭南贫估客。

形式: 古风

翻译

春溪边葛花已黄,香气随麝鼠弥漫山岗。
野蛮女子不畏伤,用钩刀细心梳理葛纤维。
葛丝如春雪般柔软,她在深涧选清泉洗涤。
勤劳的手指纺织不停,窗前机杼声悠扬。
一尺布料轻如无物,只为天子五月份的衣裳。
水晶夏殿开启清凉门窗,即使冰山环绕也难抵挡。
比起玉体的亲近,这衣裳如何?只剩我在秋风中独自思量。
镜湖的女儿嫁给鲛人,连鲛纱都难以分辨真假。
吴中的竹席在清水中漂浮,比三色云彩更令人神往。
从此贡品无人珍视,怎敢再期待龙袍的痕迹。
野蛮女子将衣物拿到集市,卖给岭南的贫穷买家。

注释

葛花:一种植物,花朵黄色。
黄麝:一种动物,以其香料著名。
蛮女:指非中原地区的女子。
钩刀:用于整理葛纤维的工具。
茸茸:形容葛丝细软。
殷勤:勤奋、用心。
冰山:比喻极寒。
镜湖:古代湖泊名。
鲛人:神话中的海中生物,能织出珍贵的鲛绡。
吴中:古地名,今江苏苏州一带。
龙手迹:龙袍上的刺绣,象征皇室。
估客:商人,尤指流动的小商贩。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采摘葛藤的生动画面,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工活动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诗中采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精巧的辞藻,如“春溪几回葛花黄”、“蛮女不惜手足损”等,不仅展示了自然之美,也传达了人们对抗自然、改造自然的艰辛劳动。

诗中还运用了拟人化手法,如“殷勤十指蚕吐丝”、“当窗袅袅声高机”,使得这些生动的画面更加鲜活。通过对细节的刻画,诗人表现了对女织工不仅技艺精湛,而且充满敬业精神和对劳作的热爱之情。

此外,诗中还隐含着对权贵生活的一种讽刺,如“供进天子五月衣”、“水精夏殿开凉户”,这些描写透露出宫廷生活的奢侈与冷漠,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普通百姓的勤劳与朴素。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的艺术才华,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

收录诗词(196)

鲍溶(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籍贯不详,元和四年进士,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晚唐诗人、诗论家张为著《诗人主客图》,尊为“博解宏拔主”.将他与“广大教化主”白居易、“高古奥逸主”孟云卿、“清奇雅正主”李益、“清奇僻苦主”盂郊、“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并列。为“六主”之一。宋代欧阳修、曾巩等对他的诗歌也颇为欣赏

  • 字:德源

相关古诗词

南塘二首(其一)

南塘旅舍秋浅清,夜深绿蘋风不生。

莲花受露重如睡,斜月起动鸳鸯声。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南塘二首(其二)

塘东白日驻红雾,早鱼翻光落碧浔。

画舟兰棹欲破浪,恐畏惊动莲花心。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客途逢乡人旋别

惊鸿一断行,天远会无因。

无因忽相会,感叹若有神。

我乡路三千,百里一主人。

一宿独何恋,何况旧乡邻。

牢落岁华晏,相怜客中贫。

迎霜君衣煖,与我同一身。

谁在天日下,此生能不勤。

青萍寄流水,安得长相亲。

明发更远道,山河重苦辛。

形式: 古风

宣城北楼昔从顺阳公会于此

诗楼郡城北,窗牖敬亭山。

几步尘埃隔,终朝世界闲。

凭师看粉壁,名姓在其间。

形式: 古风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