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筠二首(其一)

乞浆问路到筠溪,天气清和得所宜。

父老相逢班草坐,风光初过采茶时。

摩挲禅榻营春睡,想像斋厨办晚炊。

白首不知舟壑走,壁间来读旧题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探访筠溪的日常情景,充满了宁静与和谐的氛围。首句“乞浆问路到筠溪”,简练地勾勒出僧人行脚访友的场景,一个“乞”字,既体现了僧人的谦逊与随缘,也暗示了旅途中的艰辛与求知的渴望。接着,“天气清和得所宜”一句,点明了时节的美好,为整首诗营造了一种舒适宜人的背景。

“父老相逢班草坐,风光初过采茶时”两句,细腻地描绘了途中遇到村民的温馨画面。村民们在草地上休息,享受着刚刚过去的采茶季节带来的宁静与满足,这种和谐共处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淳朴与美好。

“摩挲禅榻营春睡,想像斋厨办晚炊”则进一步展现了僧人的生活状态。他以禅榻为伴,享受春日的慵懒时光,想象着斋厨中即将准备的晚餐,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淡泊心境。

最后,“白首不知舟壑走,壁间来读旧题诗”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过往经历的怀念。尽管年岁已高,但心中仍保有着对往昔岁月的珍视,通过阅读墙壁上的旧诗,仿佛能重新回味那些曾经的经历与情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僧人探访筠溪过程中的所见所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人情之暖以及内心世界的宁静与超脱,是一首富有哲思与情感深度的作品。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至筠二首(其二)

偶唤归舟隔乱溪,春山偏与晚相宜。

自寻熟路悬崖去,正是新秧刺水时。

身健已如秋社燕,梦回犹看客亭炊。

雨窗灯火清相对,画出渊明五字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示超然

秋光满鬓万事死,惭愧眼明牙齿牢。

野寺闲眠听风雨,海山犹梦渡云涛。

事非白傅方惊鼎,迹隐庖丁已善刀。

一径莓苔三十载,未容此老独奇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九日

去岁重阳瘴海滨,病拈霜蕊嗅清晨。

身闲已断思归梦,山好仍逢称意人。

卯饭露葵欣旋摘,夜窗风栗共尝新。

妙年衲子应相笑,痴钝耽源老应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二十日偶书二首(其一)

春林院落曲栏东,小立初迎到面风。

冰齿寒生花坼信,湿梅烟重雨毛空。

病衰老去登临倦,节物年时气味同。

却掩垆烟闭深阁,匆惊西日借窗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